佛典慣用詞

最近在新標作業遇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舉個例子:

T09n0262_p0034b24P##◎[03]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
T09n0262_p0034b25_##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於多劫中
T09n0262_p0034b26_##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T09n0262_p0034b27_##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怡-台+吝]惜,
T09n0262_p0034b28_##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
T09n0262_p0034b29_##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
T09n0262_p0034c01_##於法故,捐捨國位,委[04]政太子,擊鼓宣令
T09n0262_p0034c02_##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

個人對於上面藍色文字的標法,感想如下:

讀起來瑣碎。
「妻、子」頓開,「奴婢」、「僕從」何不頓開?
「國、城」、「髓、腦」、「身、肉」頓開好嗎?

基於經文中有「七珍」這個確定不可頓開的二字詞,我建議的標點是這樣:

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
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
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

這樣的建議,牽涉到佛典慣用詞的問題。如「象馬」二字連用,這樣的連用在佛典中常見,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一個「慣用詞」。這樣的「慣用詞」,它的含義,除包含原有「單字」各別的意思,通常也會有其它衍生的意義。比如「象馬」二字,它在上面經文中可能單純的指「象跟馬」,也可能是泛指「所有可以騎乘的走獸」。

更重要的是,上面這段經文的名相,以「慣用詞」的概念來讀誦較有語言上的韻律,斷開來成為單字反而失去那種味道。

以上詞彙,除「身肉」查無外,《漢語大詞典》均有解釋:

【象馬】
1.象和馬,後常指騎乘。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序》:“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捨資財若遺跡。”一說指財富。見 范祥雍 校注。 南朝  梁  僧祐 《釋迦譜》卷一:“即以金銀雜寶,象馬車乘及以村邑,而用供給此婆羅門。” 北周  庾信 《陝州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加以象馬無吝,衣裘是捨。春園柳路,變入禪林;蠶月桑津,迴成定水。” 唐  劉禹錫 《送僧仲剬東游兼寄呈靈澈上人》詩:“前時學得經論成,奔馳象馬開禪扃。”
2.指海象與海馬。 章炳麟 《訄書‧原變》:“鼠游於火,忍熱甚也;海有象馬,噓吸善也。”

【七珍】
1.同“ 七寶 ”。 南朝  梁  沈約 《彌陀佛銘》:“願遊彼國,晨翹暮想,七珍非羡,三達斯仰。”《廣弘明集‧唐西明寺鐘銘》:“七珍交鑄,九乳圖形。”
2.泛指各種美味。 唐  柳泌 《玉清行》:“七珍飛滿座,九液酌如泉。”

【國城】
1.國都。《管子‧八觀》:“夫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其野不足以養其民。”《隋書‧禮儀志二》:“ 隋 制,於國城西北十里亥地,為司中、司命、司祿三壇,同壝。”
2.指國都的城郭。《呂氏春秋‧制樂》:“興事動眾,以增國城。”

【妻子】
1.妻。《詩‧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唐  杜甫 《新婚別》詩:“結髮為妻子,席不煖君床。”《三國志平話》卷上:“學究妻子又來送飯,不見學究回來,告與公公得知。”《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老夫當日認假為真,雖妻子跟前不敢說破,其實所稱八拜為交,皆虛言耳。” 楊朔 《潼關之夜》:“‘我一定打游擊去,決不後退!’丈夫堅決地說。‘我一定追隨你。’妻子也不曾動搖。”
2.妻和子。《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後漢書‧吳祐傳》:“ 祐 問 長 有妻子乎?對曰:‘有妻未有子也。’”《百喻經‧水火喻》:“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還復念其妻子眷屬。” 唐  柳宗元 《愬螭文》:“父母孔愛,妻子嬉兮。”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吳門貧婦》:“ 吳門 一人家,有妻子而極貧。”

【奴婢】
1.舊時指喪失自由、為主人無償服勞役的人。其來源有罪人、俘虜及其家屬,亦有從貧民家購得者。通常男稱奴,女稱婢。後亦用為男女僕人的泛稱。《史記‧汲鄭列傳》:“臣愚以為陛下得胡人,皆以為奴婢以賜從軍死事者家。” 晉  袁宏 《後漢紀‧質帝紀》:“或取良民以為奴婢,名曰‘自賣民’,至千人。”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其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 康有為 《大同書》丙部:“又有鬻賣人口者,收為奴婢以供富貴者之用。”
2.宦官對帝、后的自稱。 元  無名氏 《抱妝盒》第二摺:“ 劉皇后 云 陳琳 ,你那裏去?正末云奴婢往後花園採辦時新果品來。”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國事六‧劉瑾》:“ 瑾 等遂號訴:‘ 岳 等交通害我,明日奴婢不能見天顏矣!’” 清  洪昇 《長生殿‧定情》:“奴婢 高力士 見駕。”

【僕從】
1.侍僕、從官。《書‧冏命》:“其侍御僕從,罔匪正人。” 孔 傳:“雖給侍進御僕役從官,官雖微,無不用中正之人。”
2.跟隨在身邊的僕人。《後漢書‧單超傳》:“其僕從皆乘牛車而從列騎。” 唐  韓愈 《寄盧仝》詩:“水南山人又繼往,鞍馬僕從塞閭里。”《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那醫者更是擴而充之,乘轎子,三四個僕從跟隨,相見之後,高談闊論,也先探了病源,方纔診脈。” 清  劉大櫆 《江貞女傳》:“乃以辛巳之四月,攜僕從,乘舟直抵 吳門 。”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章:“ 周僕 笑說:‘不過,我這個僕從,是比他們要忠實得多的僕從。’”

【頭目】
1.腦袋和眼睛。《荀子‧議兵》:“臣之與君也,下之於上也……若手臂之扞頭目而覆胸腹也。”《漢書‧刑法志》:“夫仁人在上,為下所卬,猶子弟之衛父兄,若手足之扞頭目,何可當也?”《紅樓夢》第六十回:“現從井上取了涼水,吃了一碗,心中爽快,頭目清涼。”
2.借指性命。 ....
3.外貌。....
4.軍官。....
5.帶頭的人。....
6.指人。....

【髓腦】
1.腦髓。《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 南朝  梁  沈約 《內典序》:“或役鬼神之功,或質髓腦之力。”
2.比喻精粹。

【手足】
1.手和足。《淮南子‧兵略訓》:“凡此五官之於將也,猶身之有股肱手足也。”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四:“神鳥以不死草覆之,七年,男女同體而生,二頭,四手足。”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柳》:“肩推黃棘之門牆,韁鎖情懷,桎梏手足以取辱焉。”
2.比喻整體的分支。謂關係密切,不可分割。《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 唐  陳子昂 《上軍國利害事‧牧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縣令,陛下之手足。未有無腹心手足而能獨理者也。” 郭小川 《青松歌》:“咱們 小興安嶺 的人啊,與青松親如手足!”
3.喻兄弟。 漢  焦贛 《易林‧益之蒙》:“飲酒醉酣,跳起爭鬥,手足紛拏,伯傷仲僵。” 宋  王禹偁 《擬追封建成元吉為巢王息王制》:“頃念宗祧之重,致忘手足之情。”《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實不相瞞,舍間上有年邁二親,下無手足相輔。”

舊時的「慣用詞」,許多流傳至今,我們還很習慣;比如【奴婢】、【僕從】、【手足】,一般我們做新標時不太會把它們斷成單字。但有些以前的「慣用詞」,可能現代人較陌生,所以會想把【象馬】、【妻子】、【頭目】斷成單字。如果像上面那樣斷,不能說錯,只是缺乏整體一致的判斷準則,以及喪失了文字語言上的美感。

m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