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2卷可能的錯誤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0171a16] 無點梵行 的「點」可能為「玷」的誤植。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二[0721b13] 為「無玷梵行」。

乾隆大藏經 第131冊 No.1557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 第 32 卷 為「無玷梵行」。

請確認一下是否為誤植。

學聖

討論區:

讀者您好:

感謝提供修訂建議!經查找可得之藏經典籍,目前判斷「無玷」、「無點」在佛教典籍有混用的情況,且在不同的藏經版本,也有用字上的差異,故原用字「點」不算是錯字,此處擬新增參照用字。

【本題背景資訊】

經名:T0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

譯者:實叉難陀

作譯時間:From:0695,To:0699,唐(證聖元-聖曆二 A.D. 695-699)

底本與校本:〔原〕麗本 〔校〕宋本、元本、明本、宮本、(1)聖本、聖別本(2)西福寺本(3)法隆寺本(4)東大寺本(5)森田本

T10n0279_p0171b02:親近。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所讚所說清淨梵
T10n0279_p0171b03:行,誓願修行,悉令圓滿,所謂:不破梵行、不缺
T10n0279_p0171b04:梵行、不雜梵行、無梵行、無失梵行、無能蔽

一、原書用字同電子檔作「點」。

T10n0279_p0171b04

二、對校:

(1)底本麗本(K08n0080_p0624a08)亦作「點」。

(2)金藏乙本(首殘AC6523_032_0001a11)、思溪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第SX1044號第5圖第5行)、宮本(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第1203帖第4圖第1行)亦作「點」。

(3)磧砂乙本(QC023n0082_p0419b07)、永樂北本(P029n0084_p0392b01)、龍本(L026n0084_p0097a01)均作「玷」。

三、他校

(一)略舉《華嚴經》相關著作

(1)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對應本題「無點梵行」之經文為「無梵行」(T09n0278_p0534b02)。

(2)《大正藏》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底本為明本)卷85:「十九離塵戒,即第四無梵行,不犯墮罪無塵點故。」(CBETA 2022.Q1, T36, no. 1736, p. 669b29-c1)
(3)《中華藏》載《洪武南藏》本《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淨源錄疏注經)作「無梵行」,夾注小字澄觀疏:「持波逸提如白珪之雖則可磨亦不為也」(C91n1771_p0102b05;同見)。

(4)《卍續藏》《華嚴經合論》收錄之經文作「無梵行」(X04n0223_p0353a20)。

(二)「無點」在佛教典籍中的使用情形

1.許多佛經使用「無點」來表示無染,部分有出注異本用字作「玷」。

如:

  • 《長阿含經》卷6:「篤信於戒,聖戒具足,無有缺漏,無諸瑕[14]隙,亦無[15]點污,智者所稱,具足善寂。」(CBETA 2022.Q1, T01, no. 1, p. 37b15-17)[14]隙【大】,郄【聖】。[15]點【大】,玷【宋】【元】【明】。

查找此處底本,麗本亦作「點」。(K17n0647_p0863a21)

  • 《僧伽羅剎所集經》卷2:「齒極白微妙無極,平滿無污,亦無瘡瘢亦無愁憂」(CBETA 2022.Q1, T04, no. 194, p. 128a21-22)
     

2.在CBETA詞彙搜索與分析檢索「無點,無玷」在CBETA收錄之《大正藏》內文分布情況,發現:

(1)最常出現在「無點」後的第一個字為「污」,共6筆,相對而言,「無玷污」僅1筆。

(2)最常出現在「無玷」後的第一個字為「所」,共3筆,其餘字串多為1~2筆,其中較特別的字串為「無玷慧」。

(3)《大正藏》所收錄的實叉難陀的譯作僅出現「無點」1筆,未見「無玷」用詞。

4.與實叉難陀同樣唐代所出之典籍,「無點」14筆(含本題),「無玷」10筆。

  • 發現可約略對應本題內容或之經文《佛說寶雨經》卷9:「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淨佛剎。何等為十?一者、成就於戒,無缺、無雜,戒無污,戒得清淨」(CBETA 2022.Q1, T16, no. 660, p. 323b22-24)亦作「」。
  • 同為唐代所出的《續高僧傳》混用「無點」、「無玷」。
    • 《續高僧傳》卷13:「貞觀中遘疾逾久。而戒行無。卒於安業本寺。」(CBETA 2022.Q1, T50, no. 2060, p. 529a13-14)
    • 《續高僧傳》卷30:「豫州治下照機寺曇寶禪師者。斷穀練形戒行無。」(CBETA 2022.Q1, T50, no. 2060, p. 705a12-13)

四、理校

《漢語大詞典》摘錄

【點】

1:小黑點。亦指小的痕跡。《晉書·文苑傳·袁宏》:“如彼白珪,質無塵點。

2:辱;污。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適足以見笑而自點耳。”李善注:“點,辱也。”南朝 梁 沈約《奏彈王源》:“點世塵家,將被比屋。”宋 曾鞏《東津歸催吳秀才寄酒》詩:“欣然與客到西岸,衣幘不避塵泥點。”

【點汙】

1:污損;弄髒。
《三國志·吳志·韋曜傳》:“懼有誤謬,數數省讀,不覺點污。

2:玷辱;污辱。

3.污點。

【玷】
1:玉的斑點,瑕疵。
《詩·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南朝 宋 何承天《重答顏永嘉書》:“夫良玉時玷,賤夫指其瑕;望舒抱魄,野人睨其缺,豈伊好辯?”唐 孟浩然《陪張丞相登荊城樓》詩:“白璧無瑕玷,青松有歲寒。”
2:比喻缺點;恥辱。

【玷污】3:污點。

由前述資料可知,「無玷」、「無點」在描述的主體上有差異,就其形容作沒有些微污染的語意來說,尚可視為通用。此外,這兩個字串在佛教典籍有混用的情況,且在不同的藏經版本,也有用字上的差異,故本題用字「點」不算是錯字。

《大正藏》對校宋、元、明、宮本,此處似乎應出注而未出注,CB擬新增參照用字:

(1)思溪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第SX1044號第5圖第5行)、宮本(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第1203帖第4圖第1行)作「點」。

(2)永樂北本(P029n0084_p0392b01)、龍本(L026n0084_p0097a01)作「玷」。

CBETA 陳亭螢

感謝用心校閱指正。阿彌陀佛!

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