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一處用字討論

《維摩詰所說經》卷2〈入不二法門品 9〉:「上善菩薩曰:「身、口、意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CBETA, T14, no. 475, p. 551, b18-21)
 
經文「善」字,於《維摩義記》卷4〈入不二法門品 9〉:「身口意[5]善反舉二相。別故稱二。」(CBETA, T38, no. 1776, p. 497, b17-18)
[5]冠註曰善經作業。
 
由經文所作解釋,係指身口意三,而非善惡捨三,此「善」字極可能如續藏校勘者所說,為「業」字之誤。但隋慧遠所據本與今本同為「善」字,續藏校勘者所據為日本傳抄本,前者年代早於後者,可能原本即為「善」字,經日本傳抄者依經義修訂為「業」字了。
 
修訂與否,請後端判定。

湛然《維摩經略疏》卷第九對這段經文的解釋,也是偏向對「業」作解,而非對「善」。原疏文如下:

T38n1778_p0693c26_##之與滅,故名入不二法門。<p>「上善」者,觀三諦順
T38n1778_p0693c27_##理,此善最上,從此為名。三是三,何得為二?
T38n1778_p0693c28_##亦同前解。以其身非口、口非意等,此別異故,
T38n1778_p0693c29_##以論其二。又身口是色法、意是心法,色心為
T38n1778_p0694a01_##二。以其二故,能動外相。若入一實理中,尚無
T38n1778_p0694a02_##三業差別,何得三業作相,作相性與三業性
T38n1778_p0694a03_##無二無別,名不二法門。
 
謹供參考。
maha의 이미지

雖然磧砂藏、高麗藏、大正藏皆作「善」,但湛然《維摩經略疏》卷第九對這段經文的解釋很是清楚。另外,此段敘述邏輯跟前後相關文句雷同:

  • 《維摩詰所說經》卷2:「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CBETA 2019.Q2, T14, no. 475, p. 551b11-13)
  • 《維摩詰所說經》卷2:「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CBETA 2019.Q2, T14, no. 475, p. 551b22-24)

CBETA 會列入修訂考慮。

CBETA Maha 吳寶原 

 

既然没有明显的错误。那么其实不适合做修订。只做一个note足矣

没有用疏来改经的道理

Linux版本阅藏程序:

http://cbeta.buddhism.org.hk

 

maha의 이미지

就該段文句義理,以及前後相似文句,這個「身、口、意善為二」的「善」字值得商榷。

CBETA Maha 吳寶原 

 

经写错了,也应该保持原样。

所以cbeta应该区分校对和注释的区别。分别对待。这个地方只适合注释,不适合“修订”。

Linux版本阅藏程序:

http://cbeta.buddhism.org.hk

 

maha의 이미지

CBETA 校訂是同時保持「原書用字」及提出「修訂用字」的,讀者可以選擇要看「原書用字」或「CB 用字」。

CBETA Maha 吳寶原 

 

《說無垢稱經》卷4:

復有菩薩名善調順,作如是言:「是身、語、意
三種律儀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如是三
種律儀皆無作相,其相無二。所以者何?此三
業道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語無作相、語無
作相即意無作相、意無作相即一切法俱無
作相——若能隨入無造作相,是為悟入不二
法門。」(CBETA 2019.Q2, T14, no. 476, p. 578b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