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勘誤增補

含圖片版已發到郵箱。

1.《摩訶止觀卷第一(下)》
分別十六門道滅不同。及一切沙佛法。分別校計不可說不可說。
改為:
分別十六門道滅不同。及一切沙佛法。分別校計不可說不可說。
註:《洪武南藏》214冊585頁作恒字。
 
 
2.《摩訶止觀卷第四(上)》
 
舍衛三億不聞不見。[2]樂著諸天及生難處不來聽受。是此意也。
改爲:
舍衛三億不聞不見。著樂諸天及生難處不來聽受。是此意也。
[2] 樂著=著樂【甲】
註:《洪武南藏》215冊103頁作著樂。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之一》佛在舍衛二十五年而是等不聞不見。況著樂諸天耶。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五十六》震旦一國不覺不知。舍衛三億不聞不見。著樂諸天及生難處不來聽受。
宋•延壽集《宗鏡錄卷第二十六》止觀云。戒急乘緩者。……舍衛三億。不聞不見。著樂諸天。及生難處。不來聽受。是此意也。
 
3.《摩訶止觀卷第五(上)》
若樂聽[4]開徹無明底。是樂信行。
改爲:
若樂聽。徹無明底。是樂信行。
[4] 開=聽【宮】
註:援引宋《宗鏡錄卷第四十四》若樂聽聞。徹無明底。是樂信行。
唐《刪定止觀卷中》若欲一切法。徹無明底。是樂於信行。
《洪武南藏》215冊173頁作聞。
 
 
信行安心者。或欲聞寂[6]光如須彌不畏八動。即應聽止。
改爲:
信行安心者。或欲聞寂。如須彌。不畏八動。即應聽止。
[6] 光=靜【宮】
註:《宗鏡錄卷第四十四》或欲聞寂。如須彌。不畏八動。即應聽止。
《刪定止觀卷中》或欲聞寂。如山不動。即應聽止。
《洪武南藏》215冊174頁作定。
 
4.《摩訶止觀卷第六(上)》
問。三乘[5]入智斷既齊。何故二乘名智斷菩薩名法忍。
改爲:
問。三乘智斷既齊。何故二乘名智斷菩薩名法忍。
[5] 入=人【甲】
註:《洪武南藏》215冊224頁、《永樂北藏》161冊188頁皆作三乘人。
 
5.《摩訶止觀卷第六(下)》
樂聞無者[6]論成實論生其小善破惡入真。
改爲:
樂聞無者。成實論。生其小善。破惡入真。
[6] 論=說【甲】
註:《洪武南藏》215冊246頁《永樂北藏》161冊214頁皆作說字。
 
 
答。借義相成。或借高成下[1]或言八地。
改爲:
答。借義相成。或借高成下。言八地。
[1] 或=故【甲】
註:《洪武南藏》215冊270頁《永樂北藏》161冊243頁皆作故字。
 
 
6.《摩訶止觀卷第七(上)》
 
大地一種即[6]是實事。名佛種也。
改爲:
大地一種即實事。名佛種也。
[6] 是=一【甲】
註:《洪武南藏》215冊281頁亦作一字。
 
 
阿難說精進覺佛即起坐。如大施[2]杼海乃可相應。
改爲:
阿難說精進覺佛即起坐。如大施海乃可相應。
[2] 杼=抒【甲】
註:《中華大字典》1260頁 杼:通抒字。
《六度集經卷第一(九)》今世抒之不盡,世世抒之。』即住併兩足,瓢海水投鐵圍外。
 
7.《摩訶止觀卷第九(上)》
[2]苦緣空多則散。虛誑不實。捨空緣識識法相應。名識處背捨。
改爲:
緣空多則散。虛誑不實。捨空緣識。識法相應。名識處背捨。
[2] 苦=若【甲】
註:苦字,當為若字之誤。檢索全藏亦無“苦緣”之用法。
《摩訶止觀卷第六([1]上)》先緣空。空多則散。捨空緣識。即得識定與心相應。
智者大師撰《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上》五識處背捨 若捨虛空。一心緣識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深入一向不迴。是為[1]五識處背捨。
唐《刪定止觀卷下》緣空多則散。虗誑不實。捨空緣識。識法相應。名識處背捨。
遼《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第六》摩訶止觀云。……四空背捨。謂呵色緣空。更無別法。但入空定。若凡夫多染。保著空定。聖人深心。直去不迴。故名背捨。
第五緣空多則散。捨空緣識。名識所背捨
 
另《維摩經玄疏卷第五》
故經云。修我法者證。乃自知心無實。行何用問。為問曰。六塵何意。三塵是經。香味觸三塵非經耶。
改爲:
故經云。修我法者。證乃自知。心無實行。何用問為。
問曰。六塵何意。三塵是經。香味觸三塵非經耶。
註:斷句錯誤。
 
 
 
 
討論區:
maha의 이미지

含圖片版已發到郵箱。

已收到無誤,感謝!期待早日見到新式標點版本。

第一筆在幾個月前已修訂:

其他的會盡快排入流程。CBETA 待辦信件中的「讀者來函修訂」還有47封,每一封都是內容紮實的長文啊!

 

CBETA Maha 吳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