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勘誤探討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1]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

改為: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

[1] 不可說阿僧祇=阿僧祇不可說【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454頁作阿僧祇不可說

除 唐·宗密撰《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第二》之外,其它唐、宋、明、清註疏,皆作阿僧祇不可說。

 

[3]、無止、無[4]、無滅,

改為:

、無止、無、無滅,

[3] 住=作【宋】【元】【明】【麗-CB】【CB

[4] 作=任【宋】【元】【明】

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  亦無能證者。

唐·宗密述《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2]二》

作無止。無任無滅 能證之心都無分別。離於四病。三雙泯能所云。

唐、宋、明、清,所有與《圓覺經》相關,皆如是。

《中華大藏經(金藏廣勝寺本)》22冊454亦作“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譬如[8][9]瞖妄見空花,[]翳若除,

改為:

譬如[9]瞖妄見空花,翳若除,

[8] 患=幻【宋】*【元】*【明】*2687 3577

註:《中華大藏經(金藏廣勝寺本)》22冊454頁作幻字。

所有與《圓覺經》相關的論疏,皆作翳(

 

隨順[1]菩提願,

改為:

隨順菩薩願,

[1] 菩提=菩薩【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56頁作菩薩。

唐、宋、明,與《圓覺經》相關的論疏,皆作菩薩願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7]相,

改為: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相,

[7] 淨=靜【宋】【元】【明】

註:唐、宋、元、明、清,與《圓覺經》相關的論疏42種,皆作相,除明·德清《圓覺經直解》及【大】中本經2處作淨相。

《金藏廣勝寺本》22冊457頁作淨字。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4]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5]及修禪那

改為: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4] 後=復【宋】【元】【明】

[5] 〔及修〕-【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58頁亦作復字,無及修二字。

唐、宋、明、清,《圓覺經》所有註疏,皆作字,亦皆無及修二字。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6]寂靜,而斷煩惱

改為: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寂靜,而斷煩惱

[5] 〔及修〕-【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59頁作安住。

《圓覺經》所有註疏,皆作安住寂靜。

 

譬如有人[3][3]賊為子,其家T17n0842_p0919c21║財寶終不成就。

改為:

譬如有人賊為子,其家T17n0842_p0919c21║財寶終不成就。

[3] 以=認【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0頁作認字。

唐、宋、明、清,《圓覺經》註疏皆作認賊為子。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2]正覺

改為: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2]正覺=正見【宋】【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2頁作正見。

唐、宋、明、清諸註疏,皆作正見

 

無彼我人相,[3]常依[4]止智慧,

改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3] 常=當【元】【明】

[4] 止=正【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2頁作當依正智慧。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卷下([4]一)》等九種註疏皆作當依正智慧。

除《大方廣圓覺經大疏》、《圓覺經類解卷第四本》、《御製秘藏詮卷第十八 》三種。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3]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改為: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3] 行=求【宋】【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3頁作求字。

唐、宋、明、清,《圓覺經》所有註疏,皆作求字。

 

諸障若[4]滅,  便

改為:

諸障若[4]滅,  便

[4] 銷=消【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3頁作消字。

除《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第一(之下)》作

其它所有16種註疏,皆作字。

 

假使有人教百[5]千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改為:

假使有人教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5] 〔千〕-【宋】【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3頁亦無千字。

除 宋·元粹 述《257-B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集註》外,其它唐、宋、明、清註疏皆無千字。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1]足而白佛言

改為: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

[1] 足+(右繞三匝)【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3頁亦如【明】

唐、宋等多家註疏亦如【明】

 

 

 

挺好的。就是改一下lem标签即可

Linux版本阅藏程序:

http://cbeta.buddhism.org.hk

 

ユーザー maha の写真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1]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

改為: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

[1] 不可說阿僧祇=阿僧祇不可說【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454頁作阿僧祇不可說

除 唐·宗密撰《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第二》之外,其它唐、宋、明、清註疏,皆作阿僧祇不可說。

全文檢索「不可說阿僧祇」有35筆、「阿僧祇不可說」有48筆。此處高麗藏、磧砂藏同大正藏作「不可說阿僧祇」,暫且存疑。

[3]、無止、無[4]、無滅,

改為:

、無止、無、無滅,

[3] 住=作【宋】【元】【明】【麗-CB】【CB

[4] 作=任【宋】【元】【明】

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  亦無能證者。

唐·宗密述《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2]二》

作無止。無任無滅 能證之心都無分別。離於四病。三雙泯能所云。

唐、宋、明、清,所有與《圓覺經》相關,皆如是。

《中華大藏經(金藏廣勝寺本)》22冊454亦作“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贊同。高麗藏作「無任無止無作無滅」,磧砂藏作「無作無止無任無滅」,磧砂藏用字與本經前後相關文句一致。

譬如[8][9]瞖妄見空花,[]翳若除,

改為:

譬如[9]瞖妄見空花,翳若除,

[8] 患=幻【宋】*【元】*【明】*2687 3577

註:《中華大藏經(金藏廣勝寺本)》22冊454頁作幻字。

所有與《圓覺經》相關的論疏,皆作翳(

贊同。磧砂藏作「幻翳」。

待續……

CBETA Maha 吳寶原 

 

ユーザー maha の写真

隨順[1]菩提願,

改為:

隨順菩薩願,

[1] 菩提=菩薩【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56頁作菩薩。

唐、宋、明,與《圓覺經》相關的論疏,皆作菩薩願

高麗藏、磧砂藏皆作「菩提願」。這一題暫且存疑。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7]相,

改為: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相,

[7] 淨=靜【宋】【元】【明】

註:唐、宋、元、明、清,與《圓覺經》相關的論疏42種,皆作相,除明·德清《圓覺經直解》及【大】中本經2處作淨相。

《金藏廣勝寺本》22冊457頁作淨字。

贊同作「靜」。此處,高麗藏作「淨」,磧砂藏作「靜」,後者合理。參考本經以下前後敘述: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7]淨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1]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CBETA 2019.Q3, T17, no. 842, pp. 917c14-918a5)
  [7]淨【大】,靜【宋】【元】【明】。[1]於【大】*,于【明】*。

另參考: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術語)一切菩薩欲證圓覺而修禪定有二十五種之差別。謂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而生,其禪定有三種之別,一、奢摩他,此譯作止,靜行也(安於無為也)。二、三摩缽提,此譯作觀,幻行也(修有為之幻行也)。三、禪那,此譯作思惟,寂行也(靜幻皆亡也)。於此三行,單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有二十一人;三行圓修者有一人;因而有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禪定,謂之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圓覺經曰:「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4]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5]及修禪那

改為: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4] 後=復【宋】【元】【明】

[5] 〔及修〕-【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58頁亦作復字,無及修二字。

唐、宋、明、清,《圓覺經》所有註疏,皆作字,亦皆無及修二字。

贊同。高麗藏作「後」、有「及修」二字,磧砂藏作「復」、有「及修」二字。此二處可依金藏校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6]寂靜,而斷煩惱

改為: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寂靜,而斷煩惱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59頁作安住。

《圓覺經》所有註疏,皆作安住寂靜。 

贊同。高麗藏作「安在」,磧砂藏作「安住」。

譬如有人[3]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改為:

譬如有人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3] 以=認【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0頁作認字。

唐、宋、明、清,《圓覺經》註疏皆作認賊為子。

此處,高麗藏、磧砂藏作「以賊為子」。又,唐.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卷13:「譬如
有人
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CBETA 2019.Q3, X74, no. 1475, p. 471c22-23)


這一題暫且存疑。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2]正覺

改為: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2]正覺=正見【宋】【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2頁作正見。

唐、宋、明、清諸註疏,皆作正見

贊同。高麗藏作「正覺」,磧砂藏作「正見」。

無彼我人相,[3]常依[4]止智慧,

改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3] 常=當【元】【明】

[4] 止=正【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2頁作當依正智慧。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卷下([4]一)》等九種註疏皆作當依正智慧。

除《大方廣圓覺經大疏》、《圓覺經類解卷第四本》、《御製秘藏詮卷第十八 》三種。

高麗藏、磧砂藏皆作「常依止智慧」。這一題暫且存疑。 

CBETA Maha 吳寶原 

 

ユーザー maha の写真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3]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改為: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3] 行=求【宋】【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3頁作求字。

唐、宋、明、清,《圓覺經》所有註疏,皆作求字。 

贊同。高麗藏作「行」,磧砂藏作「求」。

諸障若[4]滅,  便

改為:

諸障若[4]滅,  便

[4] 銷=消【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3頁作消字。

除《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第一(之下)》作

其它所有16種註疏,皆作字。

高麗藏、磧砂藏皆作「銷滅」。大正藏本經「銷滅」出現三次,沒有出現「消滅」。這一題暫且存疑。 

假使有人教百[5]千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改為:

假使有人教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5] 〔千〕-【宋】【元】【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3頁亦無千字。

除 宋·元粹 述《257-B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集註》外,其它唐、宋、明、清註疏皆無千字。

贊同。高麗藏作「百千」,磧砂藏作「百」。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1]足而白佛言

改為: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

[1] 足+(右繞三匝)【明】

註:《金藏廣勝寺本》22冊463頁亦如【明】

唐、宋等多家註疏亦如【明】

高麗藏、磧砂藏皆無「右繞三匝」,但大正藏本經十四處「頂禮佛足」之後均有「右繞三匝」,僅此一處沒有「右繞三匝」。這一題可依金藏校訂。

CBETA Maha 吳寶原 

 

我認爲更應當參考唐代宗密大師的註疏《大方廣圓覺經大疏》、《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而不是《磧砂藏》

ユーザー maha の写真

若是同一經文,我們在校勘上以其他不同年代的藏經版本為首要參考(特別是宋代版本),著疏之類的則作為旁佐之用。

CBETA Maha 吳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