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1.《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卷1:「爾時,世尊聞者大城搏為行已」(CBETA 2024.R3, T08, no. 238, p. 766c21-22)。根据上下文,“搏”字应为“摶”字。
2.《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卷1:「[5]猛眾生順到,心亂到」(CBETA 2024.R3, T08, no. 238, p. 769c14)[5] 猛【大】,狂【宋】【元】【明】【宮】。此处根据其它版本《金剛經》文意,“猛”字应为“狂”字,作狂乱意。
3.《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卷1:「[7]彼不菩薩摩訶薩名說應;乃至人想轉,不彼菩薩摩訶薩名說應。」(CBETA 2024.R3, T08, no. 238, p. 769c22-23)[7] 彼不【大】,不彼【宋】【元】【明】【宮】。 “彼不”应为“不彼”,前后应是一致,且本经靠前部分也有一句相同的话,同样用“不彼”。
4.《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卷1:「命者善實言:「若彼,世尊!如來,丈夫說具足身、大身;非身,彼,世尊!如來說;彼故,說[2]名足身、大身者。」」(CBETA 2024.R3, T08, no. 238, p. 770a19-22)[2] 名【大】,具【宋】【元】【明】。“名足身”应为“名具足身”,根据上下文,“名”后均接前述对象的完整名词。
Re: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几处用字
讀者您好!感謝提供修訂建議,CBETA 列入修訂參考。以下先回覆已考訂確認的題目。
(一)「搏」,檢原書圖檔同電子檔作「搏」。
准文義,應正為「摶」。
對校宮本、思溪乙的字形,雖與「摶」無異體字關係,然其字形右側偏旁與「專」作偏旁時形近亦訛,故兩者有異體字關係。且普寧本的字形即為「摶」的異體字(以下圖檔自左至右依次臚列)。綜上,本題依本校修訂作「摶」。
修訂後
T08n0238_p0766c21:者大城[A1]摶為入。爾時,世尊聞者大城[搏>摶]為行
cf1: T08n0238_p0766c21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卷1:「爾時,世尊前分時,上裙著已,器上[10]給衣持,聞者大城[A1]摶為入。」(CBETA 2024.R3, T08, no. 238, p. 766c19-21)[10] 給【大】*,絡【明】* [A1] 摶【CB】【明】,搏【大】,[搏-甫+(十/田)]【磧-CB】【洪武-CB】(CBETA 按:「搏」,宮本、金藏乙抄本作[搏-甫+(尤-尢+(十/田))],磧本、洪武本作[搏-甫+(十/田)],今依文義作「摶」(音、義「團」)。)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搏】,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17731(2025-01-24)
2.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專】,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11478&q=1(2025-01-24)
CBETA 林聖詠
感谢回复!另烦请指正剩余三处。
感谢回复!另烦请指正剩余三处。
感谢回复!另烦请指正剩余三处。
讀者您好,感謝詢問!
(一)來問涉及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由於這部典籍的譯語不很通順。留心相關研究資料,知道已故義大利文獻學者左冠明(Stefano Zacchetti),在其身後的研究遺集《寶冠摩尼》第一章「達摩笈多翻譯的半成品《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就是針對此一問題所做的研究。學者方一新在〈左冠明先生文集序〉一文,曾簡介該文如下:「他初次發表的學術論文《達摩笈多翻譯的半成品〈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 經〉》即已能熟練採用梵漢對勘的研究方法。文章指出,這部文獻雖然將原文的梵語詞逐個譯成了漢語詞,但仍保留了梵語的語序, 甚至給漢語詞加上特殊的後綴來指示梵文中對應的語法形式,從 此判明:這部頗令人費解的文獻實屬筆受過程中保留下的 “半成品”。」
由於我們目前手邊沒有這部書籍,僅知道這項學術消息,供您參考。
(二)承上,倘真如該學者所研究,那麼現存藏經所收的《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經文面貌,也算是保留了一段譯經史上特殊的痕跡。因此我們會對於「根據其他相對完整的譯本繕改該作」一事持保留態度,這因為一方面我們無法決定要改到何種程度,一方面也不能確定哪些是屬於譯者翻譯策略、風格的不同,哪些是出於翻譯原本的差異。所以目前暫時不對其他三題進行修訂,未來若有看到更多的研究資料,會再行考慮。
以上與您討論,謝謝。
CBETA 林聖詠
2.《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卷1:「[5]猛眾生順到
2.《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卷1:「[5]猛眾生順到,心亂到」(CBETA 2024.R3, T08, no. 238, p. 769c14)[5] 猛【大】,狂【宋】【元】【明】【宮】。此处根据其它版本《金剛經》文意,“猛”字应为“狂”字,作狂乱意。
---------------------------------------
此處的梵文原文是unmādaṃ,有“迷悶、狂暴”意,譯爲“狂”正確,但是“猛”也沒有問題。
3.《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卷1:「[7]彼不菩薩摩訶薩名說應;乃至人想轉,不彼菩薩摩訶薩名說應。」(CBETA 2024.R3, T08, no. 238, p. 769c22-23)[7] 彼不【大】,不彼【宋】【元】【明】【宮】。 “彼不”应为“不彼”,前后应是一致,且本经靠前部分也有一句相同的话,同样用“不彼”。
-----------------------------
此句對應為
sacet subhūte (若,善實)bodhisattvasya(菩薩) sattva-saṃjñā(衆生想) pravarteta (轉) na
(不)sa(彼) bodhisattva(菩薩) iti (名)vaktavyaḥ(說應)
梵文原文是“不彼”,此處“彼不”應改。
4.《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卷1:「命者善實言:「若彼,世尊!如來,丈夫說具足身、大身;非身,彼,世尊!如來說;彼故,說[2]名足身、大身者。」」(CBETA 2024.R3, T08, no. 238, p. 770a19-22)[2] 名【大】,具【宋】【元】【明】。“名足身”应为“名具足身”,根据上下文,“名”后均接前述对象的完整名词。
---------------------------------
yo 'sau(誰彼) bhagavaṃs(世尊) tathāgatena(如來) puruṣo(士夫) bhāṣita(説)
upetakāyo(具(足)身) mahākāya(大身) ity(名為) akāyaḥ(非身) sa(彼) bhagavaṃs(世尊) tathāgatena(如來) bhāṣitaḥ (説)
tenocyata(故) upetakāyo(具(足)身) mahākāya(大身) iti (名為)
此處upetakāyo mahākāya與前文相同,“名足身”应为“名具足身”。
本經嚴格按照梵文逐字對譯,筆受者或者雕板工人不精梵語,時有漏寫和錯寫,不足爲奇。
又,此經的CBETA標點有不當。
又,此經的CBETA標點有不當。
[0768a21] 世尊言:「若有,善實!菩薩摩訶薩如是語:『我國土莊嚴成就。』我者,彼不如語。
應為:
世尊言:「若有,善實!菩薩摩訶薩如是語『我國土莊嚴成就我』者,彼不如語。
分析見https://yifertw.blogspot.com/2024/04/blog-post_1.html
其實我想,針對這部經,CBETA可以考慮在每句上增加梵文原文的注釋,就像在阿含和本緣部經典中已經加上的巴利文的注釋一樣。
Re: 又,此經的CBETA標點有不當。
讀者您好,
來訊均悉,感謝提供相關參考資料及建議,我們會列入修訂及修訂參考。
修訂後
T08n0238_p0768a22:訶薩如是語:『我國土[1]莊嚴成就我』者,彼不
CBETA 林聖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