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密迹金剛力士會
原標點為:
[0065a29] ……眼如幻化、野馬、水中之月,如夢已覺,猶若形影、山中之響,隨此律教乃奉行法空無相願,其眼無行惔怕寂寞。聞眼靜默,眼從緣起;以聞緣起,耳鼻舌身心亦復如是,皆歸無常。以聞無常解意為苦,覩無吾我寂然惔怕空無相願。用不達故,從因緣起五陰無常,其計有陰不了無陰。
應改做:
……眼如幻化、野馬、水中之月,如夢已覺,猶若形影、山中之響,隨此律教乃奉行法。空無相願,其眼無行惔怕寂寞,聞眼靜默。眼從緣起,以聞緣起。耳鼻舌身心亦復如是,皆歸無常。以聞無常解意為苦,覩無吾我,寂然惔怕,空無相願。用不達故,從因緣起。五陰無常,其計有陰不了無陰。
依據:同本異譯之《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T312):
(若以如水月言應得度者,即聞所說眼如水月。若以如影像言應得度者,即聞所說眼如影像。若以如對響言應得度者,即聞所說眼如對響。若以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等言應得度者,即聞所說此眼是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乃至若以緣生之言應得度者,即聞所說意是緣生。色聲香味觸法其義亦然。或聞空言,或聞五蘊無常之言,或聞十八界無常之言,或聞十二處無常之言。)
===
原標點為:
[0069b17]答曰:「其於彼法無有文字,乃曰為法。其無所得,彼法無音,無有言詞。」
應改做:
[0069b17]答曰:「其於彼法無有文字,乃曰為法,其無所得。彼法無音,無有言詞。」
依據同上:
(金剛手言:「此中無有少法可求。何以故?以無法可求故,法即無法。」
慧言:「此中何者名為法邪?」
金剛手言:「若法之聲尚不可得,是中復何而有法邪?善男子!如是應知,若言法者,謂於文字不著不行,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無言無說。善男子!若有人言有所說者,彼即非說。以非說故,彼即無法亦非如理。」)
===
原標點為:
[0070c26] 於是世尊見密迹金剛力士白時已到,告諸比丘:「皆早嚴服著衣持鉢并勅護寺。密迹金剛力士來啟時到,各自建行七日就請。其諸聲聞眾……
應改做:
[0070c26] 於是世尊見密迹金剛力士白時已到,告諸比丘:「皆早嚴服著衣持鉢。」并勅護寺:「密迹金剛力士來啟時到,各自建行七日就請。其諸聲聞眾……
依據同上:
([0738b11] 爾時世尊受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至誠勤請,知時已至,即告苾芻眾言:「汝等宜應著衣持鉢往赴金剛手請,期滿七日作供養事。善哉行矣,今正是時。」付囑守護僧坊之者:「今此眾中,諸有已得神通之者菩薩)
===
原標點為:
[0071c15] ……因其行住而為人說,使聽法者興隆大慈。而於眾生發無盡哀,以致博聞無所愛悋。……
應改做:
……因其行住而為人說,使聽法者興隆大慈,而於眾生發無盡哀。以致博聞無所愛悋,……
(此處「以」字通「已」,可放在句子起首。)
依據同上:
([0740b01] 如實為他說法,使聽法者獲得大慈,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於彼多聞而不厭捨,於身命緣少欲喜足寂靜圓滿,)
原標點為:
原標點為:
[0074b19]佛言:『族姓子!自正己行,而為眾生宣成敗事生死之難,受於無量生死之患而無恐畏;不樂聲聞緣覺之地、習菩薩行;不近禪思在於三界曉了禪定,分別惡趣習乎方便,盡了禪智功德聖慧而不可盡;發無生慧,為人班宣一切本無慧無所生,知其所受了諸眾生而無吾我,以慧開化一切眾生,曉諸法寂解護諸法,暢諸佛土了於一切,自然虛空佛國清淨。其慧鮮明,以慧聖達一切法無,增益相好入於莊嚴;慧無所行,因其奉遵一切德本未曾忘捨,少惱尠事。有為眾生所可造作常行拔難;身心惔怕,積功累法無所穢厭,興發禪思曉了長寂。正定一心方便覺達深妙之法,若以宣布若干品教,分別諸觀護於德果,開化聲聞緣覺之律,愛樂如來所解脫業,降菩薩行示現如來所行之本。是為,族姓子!如來所行之業。』
應改做:>
佛言:『族姓子!自正己行,而為眾生宣成敗事生死之難,受於無量生死之患而無恐畏,不樂聲聞緣覺之地、習菩薩行;不近禪思在於三界曉了禪定,分別惡趣習乎方便,盡了禪智功德聖慧而不可盡。發無生慧,為人班宣一切本無;慧無所生,知其所受;了諸眾生而無吾我,以慧開化一切眾生;曉諸法寂,解護諸法,暢諸佛土了於一切,自然虛空佛國清淨;其慧鮮明,以慧聖達一切法無,增益相好入於莊嚴;慧無所行,因其奉遵一切德本未曾忘捨;少惱尠事,有為眾生所可造作常行拔難;身心惔怕,積功累法無所穢厭;興發禪思曉了長寂,正定一心;方便覺達深妙之法,若以宣布若干品教,分別諸觀護於德果;開化聲聞緣覺之律,愛樂如來所解脫業,降菩薩行示現如來所行之本。是為,族姓子!如來所行之業。』
依據同上(T312):
[0744a17] ……彼佛答言:『善男子!菩薩自境界者,謂能攝受無量生死不生怖畏,稱讚菩薩廣大勝行而不樂住聲聞、緣覺之地,以無礙智和合三界,若損若益能善增長一切善根,以增益智成眾德本,而復能以盡智成就無盡福行。雖觀無生而善成辦有生之法,雖知無眾生而善成熟一切眾生,雖知諸法離性而善攝受正法,雖知諸佛國土自性如空而以妙智嚴淨佛土,雖觀諸佛法身無相而善勤求如來所有殊妙相好,雖觀諸法本無造作而以妙智於眾德本所作精進,雖觀有為法不實而於諸事業少求少作復能善為一切眾生隨宜施設,雖觀身心離著而以妙智說法無厭,雖離憒閙而從禪定所生不著禪味,雖復覺了甚深之法而以妙智隨諸眾生種種行轉善說法要。雖知無生,以智善思普攝三有。雖以智觀諸法皆空而善護所得之果,雖觀聲聞、緣覺境界而善求如來解脫輕安之法,雖不厭捨諸菩薩行而常善觀諸佛境界。善男子!此即是為彼諸菩薩自境界門。』
以下分別解釋:
此二段文,雖不能完全每字每句對應,但大意是明確的。此處是并列了許多轉折句,而竺法護的譯本沒有譯出關鍵的轉折詞,所以造成誤解。
「分別惡趣習乎方便,盡了禪智功德聖慧而不可盡」對應於T312的「以增益智成眾德本,而復能以盡智成就無盡福行」
「慧無所生,知其所受」大致對應於「以增益智成眾德本,而復能以盡智成就無盡福行。」
「了諸眾生而無吾我,以慧開化一切眾生」對應於「雖知無眾生而善成熟一切眾生,雖知諸法離性而善攝受正法」
「曉諸法寂……自然虛空佛國清淨」大致對應於「雖知諸佛國土自性如空而以妙智嚴淨佛土」
「慧無所行……未曾忘捨」大致對應於「雖觀諸法本無造作而以妙智於眾德本所作精進」
「少惱尠事……無所穢厭」大致對應於「雖觀有為法不實而於諸事業少求少作……而以妙智說法無厭」
「興發禪思……護於德果」大致對應於「雖離憒閙……隨諸眾生種種行轉善說法要」
「開化聲聞……示現如來所行之本。」對應於「雖觀聲聞……常善觀諸佛境界」
Re: 原標點為:
讀者您好,
感謝提供修訂建議及參考資料,調整本段經文新標如下。
修訂後
T11n0310_p0074c19:事生死之難,受於無量生死之患而無恐畏,
T11n0310_p0074c20:不樂聲聞緣覺之地、習菩薩行;不近禪思在
T11n0310_p0074c21:於三界曉了禪定,分別惡趣習乎方便,盡了
T11n0310_p0074c22:禪智功德聖慧而不可盡。發無生慧,為人班
T11n0310_p0074c23:宣一切本無;慧無所生,知其所受;了諸眾生
T11n0310_p0074c24:而無吾我,以慧開化一切眾生;曉諸法寂,解
T11n0310_p0074c25:護諸法,暢諸佛土了於一切,自然虛空佛國
T11n0310_p0074c26:清淨;其慧鮮明,以慧聖達一切法無,增益相
T11n0310_p0074c27:好入於莊嚴;慧無所行,因其奉遵一切德本
T11n0310_p0074c28:未曾忘捨;少惱尠事,有為眾生所可造作常
T11n0310_p0074c29:行拔難,身心惔怕,積功累法無所穢厭;興發
T11n0310_p0075a01:[A5]禪思曉了長寂,正定一心;方便覺達深妙之
T11n0310_p0075a02:[A6]法,若以宣布若干品教,分別諸觀護於德果;
CBETA 林聖詠
Re: 《大寶積經》標點問題之二
讀者您好,感謝提供修訂建議,CBETA 列入修訂參考。
第二筆調整新標如下。
修訂後
T11n0310_p0069b18:乃曰為法,其無所得。彼法無音,無有言[4]詞。」
第三筆調整新標如下。
修訂後
T11n0310_p0070c27:比丘:「皆早嚴服著衣持鉢。」并勅護寺:「密迹
T11n0310_p0070c28:金剛力士來啟時到,各自建行七日就請。其
參考資料:《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15〈18 入曠野大城受食品〉:「爾時世尊受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至誠勤請,知時已至,即告苾芻眾言:「汝等宜應著衣持鉢往赴金剛手請,期滿七日作供養事。善哉行矣,今正是時。」付囑守護僧坊之者:「今此眾中,諸有已得神通之者菩薩、聲聞,各各隨應以自神力游空而往。若復未具神力之者,應當隨入如來清淨大圓光中游空而往。」」(CBETA 2024.R3, T11, no. 312, p. 738b11-17)
第四筆調整新標如下。
修訂後
T11n0310_p0072b17:慈,而於眾生發無盡哀。以致博聞無所愛悋。
參考資料:《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16〈19 護世品〉:「如實為他說法,使聽法者獲得大慈,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於彼多聞而不厭捨」(CBETA 2024.R3, T11, no. 312, p. 740b13-14)
CBETA 林聖詠
《大寶積經》標點及錯字之三
[0078b07] 於是賢王天子前白佛言:……世尊!猶如一切諸樹,郡國縣邑,樂依於地……
「樂」字雖然勉强也通,但疑似為「皆」的訛寫。
--------------------------
[0079b01] 爾時世尊周觀四方,觀察已竟時說頌曰:
……
以說此呪術,其地則大動。
諸魔皆悉來,各口宣是言。
用言護頭首,是曰為法師,
若手得斯經, 歸逮佛所說。」
「諸魔皆悉來」二句,不是世尊宣説的頌的内容。後面四句「用言護頭首」開始,是眾魔所説的内容。標點應為:
……
爾時普流布,隨器能受者。
以說此呪術,其地則大動。」
諸魔皆悉來,各口宣是言:
「用言護頭首,是曰為法師,
若手得斯經, 歸逮佛所說。」
T312:
……
如來所說此正法, 當知於後末世時,
宣說明句密加持, 振動還復如今日。」
[0750a12] 時諸魔眾咸來集會,說伽陀曰:
「諸說法師大智者, 我等諸魔當密護,
令於最後末世時, 得此正法墮於手。」
-------------------
[0079c24] 爾時世尊告尸棄梵天……時臥夢中聞是四句頌,本行放逸無脫路,以眾生故志於道……
從「本行放逸無脫路」開始是偈頌的内容。標點應為
時臥夢中聞是四句頌:『本行放逸無脫路,以眾生故志於道
-------------------
[0080a16] 佛告善安大梵天:「時王太子得安諦藏,曉文字無,心自念言:『以是偈義充滿眾生貧匱之人。』往語父母:『寧有金銀琉璃水精車𤦲馬瑙明珠藏乎?欲濟窮乏以是歡喜。』父母報言:『一切財業非是真寶,五家……父母言:『善!如子所志。』
此段有二處文義不合,及一處錯字。
依前文,此處是佛對尸棄梵天所說,「善安大梵天」不知何謂,只在此出現過一次。尸棄的意譯也不是「善安」。此處「善安」疑似抄錯。
-------------------
「父母報言」后又接「父母言」,文義混亂,且按T312對照,此處是
太子即時具陳上事,乃為父母說是二伽陀曰:
「『世間財寶聚還散……
第一個「父母報言」應刪去,或調整爲「報父母言」
-------------------
『一切財業非是真寶,五家 應為「王」家的訛寫。
-------------------
[0080b15] 佛言阿難:「勿持是法授劣信解者
此處應是
佛言:「阿難!勿持是法授劣信解者
如果原文是「佛語」,阿難就可以放在引號外面。
-------------------
[0080b22] 佛言:「是經名曰『佛所訓誨』……又復名曰『如來祕要經法之品,為他分別無冀養心,歸於無量功德而順法律』,當奉持之。
這個名字太長也不合文義,應為
又復名曰『如來祕要經法之品』,為他分別無冀養心,歸於無量功德而順法律,當奉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