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協會您好:
末學讀經時發現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經文,千古名句是: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用「非色異空」關鍵字查詢出現如下:
玄奘大師翻譯的經文卻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用「色不異空」關鍵字查詢出現如下:
用「色不異空」查詢,利用成書年代由小至大排序,發現二筆有疑問:
1、T1858 肇論【卷1】後秦 僧肇作 (384~414)
出現了
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T022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後秦 鳩摩羅什譯 (403~404)
出現了
何以故?舍利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以上兩筆,成書的年代都是鳩摩羅什大師的年代,照理講應該不會出現: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兩句,因為鳩摩羅什大師從來都沒有使用過。這兩句應該是要在西元600多年才出現,因此有疑惑,是不是後人在刻經時寫錯了,還請貴協會指教,謝謝
因爲T250可能就不是羅什的譯本
因爲T250可能就不是羅什的譯本。
《<心經>疑偽問題再研究》:
請看下列網頁,藏傳佛教典籍傳譯:
請看下列網頁,藏傳佛教典籍傳譯:
https://www.lopon.org.tw/dharma-book/
德格版心經可以下載pdf檔
這個版本的心經,是無垢友大師,約八世紀時,至西藏傳法,將心經翻譯成藏文。中文是2012年,由台灣噶瑪噶居寺,洛本天津仁波切傳譯。
其中一段:色即是空,空性即是色,於色之外別無空性,於空之外亦別無有他色。
這句藏文的心經,與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比對,不言而喻,幾乎完美一致!
所以《<心經>疑偽問題再研究》這篇論文,應謹慎以對。
洛本天津仁波切中文開示德格版心經如下:可供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fU6cYYW9_CkN0uS3TJEezRowYGkavS_0
該文主要解決的是「梵語《心經》的成立過程」
該文主要解決的是「梵語《心經》的成立過程」。實際上該文還非常明確地梳理了從梵文《大經》到漢文《心經》的鏈條。無垢友比玄奘晚一百年左右,不管他手上的梵文是T223《大經》的節選版,還是原版(如有)梵文《心經》,還是漢文回譯的梵文《心經》,都不影響他譯出這四句。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8n0223_p0223a13?q=%E8%89%B2%E4%B8%8...
[1]色不異空、[2]空不異色
色不【大】,非色【宋】【元】【明】【宮】
空不【大】,非空【宋】【元】【明】【宮】
大正藏的文字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宋元明藏、宮本的文字是「非色異空,非空異色」。
大智度論是用「非色異空」,然後玄奘以前笈多譯的攝大乘論釋論也是寫「經言非色異空 」。真諦譯的大乘論釋:「經言:無色異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傾向鳩摩羅什的譯語會是「非色異空,非空異色」。
2. 肇論
這有兩種可能:一是肇論的文字本來是沿用羅什的譯文,後來傳抄時改成玄奘的。二是古人引文未必會逐字照著經文引用,也可能文意符合就那樣引。
鳩摩羅什本來就有像是 「色不異幻,幻不異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 」「 色不異無生、無生不異色,色即是無生、無生即是色 」「色不異性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異性空」這種譯語。所以如果僧肇引用時改為「色不異空」也不是不可能。
一是肇論的文字本來是沿用羅什的譯文,後來傳抄時改成玄奘的
非常有可能。實際上這部分補充了原文的觀點。以中文角度來説,「非色異空」、「無色異空」比「色不異空」更「硬」,但這個硬譯能夠對應上《大經》的梵文句式 na anya X anya Y (沒有X是不同於Y的),而同一句話在《心經》梵文版裏卻是rūpān(色) na(不) prthak(異) śūnyatā(空),和更「地道」的中文是逐詞對應。按這個思路,則rūpān na prthak śūnyatā這句梵文不會出現在羅什的年代,那羅什就只能使用「非色異空」。
Re:非色異空 非空異色 疑問(0413更新)
感謝諸位讀者所提供的資料及見解,末學獲益良多。
此題CBETA列入修訂。
一、T022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依對校及他校修訂。
二、T1858《肇論》新增說明。
一、T022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T08n0223_p0223a13║相。何以故?舍利弗![1]色不異空、[2]空不異色,
T08n0223_p0223a1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舍利
[1]色不【大】,非色【宋】【元】【明】【宮】
[2]空不【大】,非空【宋】【元】【明】【宮】
原書用字同電子檔:
底本《麗》本(K05n0003_p0233c03)及《金藏》乙本(AC6587_001_0027a02),均同《大正藏》作「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K05n0003_p0233c03 AC6587_001_0027a02
《房》本(F02n0029_p0008a09)、《思溪》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第SX0545號第44圖第6至7行)、《宮》本(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第677帖第24圖第12行至第13行)、《磧砂》乙本(QC013n0003_p0366b11)均作「非色異空,非空異色」。《中華》本校勘記(C07n0003_p0302a10-12)載《資》、《磧》、《普》、《南》、《徑》、《清》作「非色異空,非空異色」。
房本 思溪本 宮本 磧砂乙本 中華本校勘記
《大智度論》卷36:「【經】「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論】釋曰:佛重說因緣。若五眾與空異,空中應有五眾;今五眾不異空、空不異五眾,五眾即是空、空即是五眾。以是故空不破五眾。」(CBETA 2022.Q1, T25, no. 1509, p. 327c22-26)[*]:【論】【大】*,〔-〕【宋】【宮】【石】*
「五眾不異空,空不異五眾」可理解為「色(受/想/行/識)不異空,空(受/想/行/識)不異色」,故玄奘譯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於此有脈絡可循。但查找其他版本藏經,未見前文「非色異空,非空異色」有其他版本用字。
底本《麗》本(K14n0549_p0869a14)、《金藏》乙本(AC6188_036_0022a14)、《房》本(F15n0695_p412b26)、《磧砂》乙本(QC043n0567_p0632a03)同《大正藏》作「非色異空,非空異色」,《中華藏》校勘記(C025n0597_p0707)未記載此處異本用字。
麗本 金藏乙本 房本 磧砂乙本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依對校《房》本及他校《大智度論》修訂:
修訂前:
T08n0223_p0223a13║相。何以故?舍利弗![1]色不異空、[2]空不異色,
T08n0223_p0223a1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舍利
修訂後:
T08n0223_p0223a13║相。何以故?舍利弗![1][色不>非色]異空、[2][空不>非空]異色,
T08n0223_p0223a1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舍利
二、肇論:
T45n1858_p0156c05║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
原書同電子檔用字。
底本為《續藏》本,同《大正》本用字。
X54n0865_p0037b09
既存最早對校本為明《嘉興》本(日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藏續編第110帙第1冊第38圖右欄第4行至第5行)同《大正藏》本作「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cf1: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https://dzkimgs.l.u-tokyo.ac.jp/kakouzou/KA110_1/canvas/0044.json/mirado...,2022-04-11
然而《肇論》在「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CBETA 2022.Q1, T45, no. 1858, p. 156c4-6)之後文釋經意內容均為釋「非色」,並再次引用經文用詞作「非色」,均不同於前文。
《肇論》:「若一心見色,則唯色非空;若一心見空,則唯空非色。然則空色兩陳,莫定其本也。是以經云「非色」者,誠以非色於色,不非色於非色。若非色於非色,太虛則非色,非色何所明?若以非色於色,即非色不異色。非色不異色,色即為非色。故知變即無相,無相即變。群情不同,故教迹有異耳。」(CBETA 2022.Q1, T45, no. 1858, p. 156c7-13)
唐.元康《肇論疏》也有同樣的情況,前文引「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後文則載「是以經云非色」,並釋「非色」,與前文所引經文有出入。
《肇論疏》卷2:「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下。大品經習應品文也。」(CBETA 2022.Q1, T45, no. 1859, p. 188b15-16)
「習應品」乃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之品名(T08n0223_p0221c11),相對於玄奘譯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相應品」(T05n0220_p0020c07)。
《肇論疏》卷2:「是以經云非色者。釋經本意。如下說也。誠以非色於色不非色於非色者。誠信也。信將非色之言非於色耳。不是非於非色也。若非色於非色下。却難也。若經云非色於非色者。則是說太虛非色為非[4]色耳。此欲明何理耶。太虛非色。凡人共知。此非真理。豈經中所明非色之本意也。若以非色於色下。[*]辨經之本意也。若經言非色非於色者。明知色不異於非色耳。故知變即無相下。變即有也。無相無也。色既即空。有即無也。群情不同故教迹有異者。人心各別。故聖教不同。說有說空。言有異也。」(CBETA 2022.Q1, T45, no. 1859, p. 188b22-c5)
[4]色【大】,〔-〕【聖】。[*10-12]辨【大】*,辯【聖】*。
根據上下文及T022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之校勘結果,於《肇論》引經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處新增說明:
CBETA 按:此處所引經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同後出之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用字(T05n0220_p0022b03),於本書著作年代有所不合,且後文釋經內容「是以經云『非色』者」(T45n1858_p0156c09)之「非色」字串同於《房山石經》本(F02n0029_p0008a09)、《磧砂》乙本(QC013n0003_p0366b11)等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及《大智度論》(T25n1509_p0327c22)所錄之「『非色』異空,非空異色」用字,故疑此處乃後人傳抄誤植玄奘本經文。
CBETA 陳亭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