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 普及版為一般文字檔的格式,可利用任何支援中文 Big-5碼的文書處理器或是瀏覽器閱讀編輯。 |
缺字 | 以通用字取代缺字,通用字取代表請至 CBETA網站下載。若無通用字則直接使用組字式,組字式規則請參考【一般組字式基本規則】。 |
勘誤 | 直接修正大正藏原書若有疑似之錯誤,修正記錄請參閱各經散佈時所附上的「版本與勘誤記錄檔」,或隨時上網參考網站上之最新資料。(註:若校勘有記錄為各版差異的經文,原則上不做任何勘誤處理) |
圖型 |
直使用【圖】來表示大正藏原書在此有圖形。
例如:T18n0859_p0178a10║【圖】【圖】 |
悉曇 |
在末處理的初期階段,我們使用◇來表示單一梵文悉曇字,【◇】則表示二個字以上連續的梵文悉曇字。
例如:T18n0863_p0194a17║【◇】 |
行首資訊 | 請參考【行首資訊規則說明】。 |
實例 |
T02n0099_p0001a02║ No. 99 T02n0099_p0001a03║雜阿含經卷第一 T02n0099_p0001a04║ T02n0099_p0001a05║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T02n0099_p0001a06║(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 T02n0099_p0001a07║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 T02n0099_p0001a08║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 T02n0099_p0001a09║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 T02n0099_p0001a10║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 T02n0099_p0001a11║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 T02n0099_p0001a12║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 T02n0099_p0001a13║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T02n0099_p0001a14║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 T02n0099_p0001a15║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特色 |
App 版的內容與格式與普及版相同,唯一的差別是為了方便部份檢索軟體能正確的檢索,因此每行行尾如果有不成句的字,則會移動到下一行的行首(亦即以句點作為行末切割處)。搬動的字數會在下一行的行首資訊後以括號顯示出,例如: 普及版: T08n0221_p0001a08║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 App 版: T08n0221_p0001a08(00)║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其中的(02)代表由前一行行尾將「與大」兩個字搬動到本行行首。如此一來,在普及版無法檢索「大比丘眾」 的情況在 App 版就可以順利解決了。 如果搬動字數大於100,則省略左括號。 例如:T08n0221_p0001a09102) 其中的102)代表由上面的行數搬動102個字到本行行首。 |
特色: |
精簡版的內容和格式與普及版相同,但為了某些受限於容量的特殊需求(如 PDA、智慧手機、平版電腦),本版將行首資料移除,只在段落開始留下頁欄行等資訊,以供使用者參照原書位置。
例如:
[0001a05] 表示是第一頁第一欄第五行。 |
XML 版以最新 TEI 指南( P5 版本)為主。
內碼全部使用統一碼 (Unicode) , Unicode 中沒有對應的漢字,則使用 TEI 「 缺字」( 所謂 'gaiji') 模組。
代碼 | 典籍 | 略稱 別稱 |
略符 | 紙本資訊 |
A | 趙城金藏 Jin Edition of the Canon |
趙城金藏 | 【金藏】 |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
AC | 趙城金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 Jin Edition of the Canon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Collection) |
趙城金藏 | 【金藏乙】 |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山西趙城 : 廣勝寺,1149。 |
B | 大藏經補編 Supplement to the Dazangjing |
大藏經補編 | 【補編】 | 藍吉富 主編/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 |
C | 中華大藏經(中華書局版) Zhonghua Canon (Chunghwa Book Edition) |
中華藏 | 【中華】 | 中華大藏經編輯局 編 /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7。 |
CC | CBETA 選集 CBETA Selected Collection |
CBETA 選集 | 【選集】 | 無 |
D | 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 Selections from the Taipei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Buddhist Rare Book Collection |
國圖善本佛典 | 【國圖】 |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 收藏 |
F | 房山石經 Fangshan shijing |
房山石經 | 【房山】 |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
G | 佛教大藏經 Fojiao Canon |
佛教大藏經 | 【佛教】 | 佛教書局 編輯/台北:佛教書局,1978。 |
GA | 中國佛寺史志彙刊 Zhongguo Fosi Shizhi Huikan |
佛寺志彙刊 | 【志彙】 | 杜潔祥 主編/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80-1994。 |
GB | 中國佛寺志叢刊 Zhongguo Fosizhi Congkan |
佛寺志叢刊 | 【志叢】 | 張智等 編輯/揚州:廣陵書社,2006。 |
GJ | 福州藏(崇寧藏、毗廬藏)(宮內廳書陵部圖書寮文庫藏) Fuzhou Canon (The Imperial House Library Collection) |
福州藏 | 【宮】 | 宮內廳書陵部圖書寮文庫藏 |
I | 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 Selections of Buddhist Stone Rubbings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ies |
北朝佛拓百品 |
【佛拓】 | 顏娟英 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
J | 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 Jiaxing Canon (Shinwenfeng Edition) |
嘉興藏 | 【嘉興】 | 徑山藏版版藏/台北:新文豐,1987。 |
JM | 嘉興大藏經(民族版) Jiaxing Canon (The Ethnic Publishing House Edition) |
嘉興藏 | 【嘉興丙】 |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
JT | 嘉興大藏經(日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收藏) Jiaxing Canon (University of Tokyo General Library Collection) |
嘉興藏 | 【嘉興乙】 | 日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收藏 |
K | 高麗大藏經(新文豐版) Tripiṭaka Koreana (Shinwenfeng Edition) |
高麗藏 | 【麗】 | 高麗大藏經完刊推進委員會 原刊/台北:新文豐,1982。 |
KZ | 高麗大藏經(日本增上寺所藏) Tripiṭaka Koreana (Zojoji Collection) |
高麗藏 | 【麗乙】 | 日本淨土宗大本山增上寺所藏 |
L | 乾隆大藏經(新文豐版) Qianlong Edition of the Canon (Shinwenfeng Edition) |
乾隆藏、清藏、 龍藏 |
【龍】 | 台北:新文豐,1991。 |
LC | 呂澂佛學著作集 Corpus of Lü Cheng's Buddhist Studies |
呂澂著作集 | 【呂澂】 | 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2012。 |
M | 卍正藏經(新文豐版) Manji Daizōkyō (Shinwenfeng Edition) |
卍正藏 | 【卍正】 | 京都.藏經書院 原刊 /台北:新文豐,1980。 |
N | 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āḷi Tipiṭaka (Yuan Heng Temple Edition) |
南傳大藏經 | 【南傳】 | 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編譯委員會/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0-1998。 |
P | 永樂北藏 Northern Yongle Edition of the Canon |
永樂北藏 | 【北藏】 | 永樂北藏整理委員會 編/北京:線裝書局,2000。 |
PN | 普寧藏(日本增上寺所藏) Puning Canon (Zojoji Collection) |
普寧藏 | 【普寧】 | 日本淨土宗大本山增上寺所藏 |
Q | 磧砂大藏經(新文豐版) Qisha Edition of the Canon (Shinwenfeng Edition) |
磧砂藏 | 【磧】 | 延聖院大藏經局 編輯 /台北:新文豐,1987。 |
QC | 磧砂大藏經(線裝書局版) Qisha Edition of the Canon (Xian Zhuang Shu ju Edition) |
磧砂藏 | 【磧乙】 | 北京:線裝書局,2004。 |
R | 卍續藏經(新文豐版) Manji Zokuzōkyō (Shinwenfeng Edition) |
卍續藏 | 京都.藏經書院 原刊 /台北:新文豐,1994。 | |
S | 宋藏遺珍(新文豐版) Songzang yizhen (Shinwenfeng Edition) |
宋藏遺珍 | 【宋遺】 | 範成 輯補/台北:新文豐,1978。 |
SS | 大日本校訂大藏經(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館藏) Reduced Print edition (National Diet Library Digital Collection) |
縮刷藏、縮刻藏、 縮藏、弘教本、 弘教藏 |
【縮刷】 | 縮刷大藏經刊行會 編/東京:縮刷大藏經刊行會 再版,1939。 |
SX | 思溪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 Sixi Canon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Collection) |
思溪藏 | 【思溪】 |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 |
SZ | 思溪藏(日本增上寺所藏) Sixi Canon (Zojoji Collection) |
思溪藏 | 【思溪乙】 | 日本淨土宗大本山增上寺所藏 |
T | 大正新脩大藏經 Taishō Tripiṭaka |
大正藏 | 【大】 | 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 編/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Popular Edition in 1988-1991。 |
TX | 太虛大師全書 Corpus of Venerable Tai Xu's Buddhist Studies |
太虛大師集 | 【太虛】 |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輯/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1980。 |
TW | 大正新脩大藏經 Taishō Tripiṭaka |
大正藏 | 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 編/台北:新文豐,1983。 | |
U | 洪武南藏 Southern Hongwu Edition of the Canon |
洪武南藏 | 【洪武】 | 四川省佛教協會/成都:四川省佛教協會,1999。 |
X | 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Manji Shinsan Dainihon Zokuzōkyō |
新纂卍續藏 | 【卍續】 | 河村照孝 編集/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
Y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Corpus of Venerable Yin Shun's Buddhist Studies |
印順法師集 | 【印順】 | 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2016。 |
YN | 永樂南藏(中國山東省圖書館館藏) Southern Yongle Edition of the Canon (Shandong Library Collection) |
永樂南藏 | 【南藏】 | 中國山東省圖書館,2019。 |
Z | 卍大日本續藏經 Manji Dainihon Zokuzōkyō |
卍續藏 | 京都:藏經書院,1905-1912。 | |
ZS | 正史佛教資料類編 Passages concerning Buddhism from the Official Histories |
正史佛教資料 | 【正史】 | 杜斗城 輯編/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 |
ZW | 藏外佛教文獻 Buddhist Texts not contained in the Tripiṭaka |
藏外佛教文獻 | 【藏外】 | 方廣錩 主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2003。 |
※校勘中略符為【CB】者,表示 CBETA 版本選擇的預設呈現文字。
※在校勘實務應用上,「略符」尾端若加上 "-CB"(如【卍續-CB】)者,表示該藏經版本為 CBETA 自行查閱的新增校本。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由印順文教基金會負責修訂確認。
CBETA 版電子佛典,普及版內文每行經文之前的行首資訊如下:
《大正藏》作: Txxnyyyyopzzzzall
詳細意義如下:
T :表示大正藏(Taisho)經文,其他各藏經請參考藏經代碼。
xx:表示冊數,有二碼及三碼。
n:固定不變,表示後面接經號。
yyyy:四位數,表示經號或典籍編號。
新文豐出版的嘉興藏分成正藏與續藏,其經號A開頭為正藏,B開頭則為續藏,後接三位數。
o:大寫之 A、B... 表示大正藏有記載之同經號之別本,小寫之 a、b... 表示大正藏沒有記載之同經號之別本,完全沒有同經號資料者,用下底線符號填入'_'。
但卍續藏經文中出現的 No. yyyy-A 及 No. yyyy-1,與大正藏經號代表的意義不同。舉凡序、敘、緣起、跋、後記等,皆於典籍號碼之下,附以A、B、C……等羅馬字母。若屬多數典籍之集錄,或集數篇著述而成一書者,則於典籍號碼之次,另附以1、2、3……等數字——《卍續藏.凡例.三》,所以卍續藏行首資訊並沒有代表別本的符號。
p:固定不變,表示後面接頁碼。
zzzz:四位數,表示頁碼。
部份書籍在前後有獨立頁碼編號的序或跋,為了與正文頁碼區別,會在前面加上不同的英文字母,後接三位數,用以表示不同區塊的頁碼。
a:表示第幾欄,a 表示上欄,b 表示中欄,c 表示下欄。有些特殊格式的經文會超過 3 欄。
ll:二位數,表示在該欄的行數。
例如:T10n0279_p0001a01,即表示大正藏第十冊 0279 經第一頁上欄第一行。
詳例:大正藏第一冊(T01)第一經(n0001_)第二頁(p0002)下欄(c)第二行至第十二行(c02~c12)
T01n0001_p0002c02║頌曰
T01n0001_p0002c03║ 毘婆尸名觀 智慧不可量
T01n0001_p0002c04║ 遍見無所畏 三會弟子眾
T01n0001_p0002c05║ 尸棄光無動 能滅諸結使
T01n0001_p0002c06║ 無量大威德 無能測量者
T01n0001_p0002c07║ 彼佛亦三會 弟子普共集
T01n0001_p0002c08║ 毘舍婆斷結 大仙人要集
T01n0001_p0002c09║ 名聞於諸方 妙法大名稱
T01n0001_p0002c10║ 二會弟子眾 普演深奧義
T01n0001_p0002c11║ 拘樓孫一會 哀愍療諸苦
T01n0001_p0002c12║ 導師化眾生 一會弟子眾
精簡版的經文是在每一段文章之前留下頁欄行等資訊。
例如:
No. 1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0001a05]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默。玄旨非言不傳。釋迦所以致教。是以如來出世。大教有三。約身口。則防之以禁律。明善惡。則導之以契經。演幽微。則辨之以法相。然則三藏之作也。本於殊應。會之有宗。則異途同趣矣。
[0001a10]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誦。法相。阿毗曇藏也。四分五誦。契經。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誦。中阿含四分五誦。雜阿含四分十誦。此長阿含四分四誦。合三十經以為一部。
[0001a05] 表示是第一頁第一欄第五行。
按:App 版是 CBETA 早期為了檢索方便的格式,現因全文檢索技術成熟,目前已不再提供此格式的經文了。
App 版的內容與格式與上述相同,唯一的差別是為了方便部份檢索軟體能正確的檢索,因此每行行尾如果有不成句的字,則會移動到下一行的行首(亦即以句點作為行末切割處)。搬動的字數會在下一行的行首資訊後以括號顯示出,例如:
普及版:
T08n0221_p0001a08║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
T08n0221_p0001a09║比丘眾五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意
App 版:
T08n0221_p0001a08(00)║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T08n0221_p0001a09(02)║與大比丘眾五千人俱。皆是阿羅漢。
其中的(02)代表由前一行行尾將「與大」兩個字搬動到本行行首。如此一來,在普及版無法檢索「大比丘眾」 的情況在 App 版就可以順利解決了。
如果搬動字數大於100,則省略左括號。
例如:T08n0221_p0001a09102)
其中的102)代表由上面的行數搬動102個字到本行行首。
不論是使用 Big5 字集或 Unicode 字集,處理佛典難免都會遇到現有字集所缺乏的文字,使用「組字式」來表達佛典缺字的方法,是考量使用者能在純文字環境下閱讀,不需另外安裝造字檔或是圖檔而設計的,這種方式提供了閱覽、傳播上的便利性,也不會佔用使用者對造字檔自行運用的空間。
本組字法含 * / @ - + ? 六個半形基本符號,及 ( ) [ ] 兩組半形分隔符號。
舉例說明如下:
符號 | 說明 | 範例 |
* | 表橫向連接 | 明=日*月 |
/ | 表縱向連接 | 音=立/日 |
@ | 表包含 | 因=囗@大 或 閒=門@月 |
- | 表去掉某部分 | 青=請-言 |
-+ | 若前後配合,表示去掉某部分, 而改以另一部分代替 |
閒=間-日+月 |
? | 表字根特別,尚未找到足以表示者 | 背=(?*匕)/月 |
() | 為運算分隔符號 | 繞=組-且+((土/(土*土))/兀) |
[] | 為文字分隔符號 | 羅[目*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 |
註1:為求方便,不排除採用全形注音、標點及英文符號做為組字用字根。
註2:組字字根在不同的字型下會有所差別。(下圖:不同字型下字體的差異,標楷體 / 新細明體)
參考資料:
CBETA 的引用複製是在使用者複製一小段經文時,同時將經文的相關出處一併帶出來,讓日後讀到此段經文的人,可以很快知道經文的來源及出處。
除了《卍新纂續藏經》略有不同之外,《大正新脩大藏經》及其他各藏經出處是依冊數、經號、頁數、欄數、行數之順序紀錄,例如:
《雜阿含經》卷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CBETA 2022.Q4, T02, no. 99, p. 1a7-9)
《卍新纂續藏經》出處的記錄,採用
《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X: Xuzangjing 卍新纂續藏。東京:國書刊行會)、
《卍大日本續藏經》( Z: Zokuzokyo 卍續藏。京都:藏經書院)、
《卍續藏經.新文豐影印本》( R: Reprint 。台北:新文豐)
以上三種版本並列,例如: (CBETA 2022.Q4, X78, no. 1553, p. 420a4-5 // Z 2B:8, p. 298a1-2 // R135, p. 595a1-2) 。
關於這三個版本更詳細的資料,請參考「卍續藏三種版本及其對照說明」。
註:2017年八月起,CBETA Online 已採用新的格式,詳細請參考此頁。
論文寫作引用 CBETA 經文時,可參考底下格式,直接放在論文[參考文獻]前 ,用來說明 CBETA 引用複製的格式:
《大正新脩大藏經》與《卍新纂續藏經》的資料引用是出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簡稱 CBETA)的電子佛典集成。引用《大正新脩大藏經》出處是依冊數、經號、頁數、欄數、行數之順序紀錄,例如:CBETA 2022.Q4, T30, no. 1579, p. 517b6-17。引用《卍新纂續藏經》出處的記錄,採用《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X: Xuzangjing 卍新纂續藏。東京:國書刊行會)、《卍大日本續藏經》(Z: Zokuzokyo 卍續藏。京都:藏經書院)、《卍續藏經.新文豐影印本》(R: Reprint。台北:新文豐)三種版本並列,例如:CBETA 2022.Q4, X78, no. 1553, p. 420a4-5 // Z 2B:8, p. 298a1-2 // R135, p. 595a1-2。
(2022.Q4 表示 2022 年第 4 季之版本。若採用的線上版、單機版或光碟版本不同,或引用之藏經不同,請依實際情況調整。)
Citations and reference for the Taishō Tripiṭaka and the Shinsan Zokuzōkyō (Xuzangjing) are based on the corpus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CBETA). Citations for the Taishō Tripiṭaka are referenced and enumerated according to the volume order, text number, page, column, and line, e.g. CBETA 2022.Q4, T30, no. 1579, p. 517b6-17. Citations for the Shinsan Zokuzōkyō (Xuzangjing) contains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for the three editions currently in print, which are the Manji Shinsan Dainihon Zokuzōkyō edition (X: Xuzangjing, Tokyo: Kokusho Kankōkai), the Manji Dainihon Zokuzōkyō edition (Z: Zokuzōkyō, Kyoto: Zokuzōkyō Shoin), and the Manji Zokuzōkyō reprinted edition (R: Reprint, Taipei: Shinwenfeng), e.g. CBETA 2022.Q4, X78, no. 1553, p. 420a4-5 // Z 2B:8, p. 298a1-2 // R135, p. 595a1-2.
(2022.Q4 refers to the version released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the year 2022. Please be reminded to rephrase the above sample writing to reflect the actual cited canon and its data version as per online portal, desktop reader, or CD-ROM.)
大正藏 |
CBETA |
說 明 |
= |
作 (異文……ニ作ル, 'Various reading')
例:
|
|
- |
無 (異本ニ〔……〕無シ, 'Omit' 'diest')
例:
|
|
+ |
有 (異本ニ(……)有リ, 'have')〔CBETA 按一〕
例:
|
|
* |
下同 (以下之ニ同ジ, 上ニ同ジ 'So below,' 'So above,' 'et passim')
例:
|
|
… |
略 (字句省略, 'Letters or Sentences left out,' 'down to')
例:
|
|
◎ | 異同 (卷品ノ同異, 'Various division'), (文章ノ出入, 'Various sentence') | |
|
∞ |
位置ノ轉換 ('Interchange of position') |
CBETA 按: 一、have,原書「略符」表作:add。(下同) |
本表第一欄「大正藏略符」為《大正藏》第一冊至第五十五冊暨第八十五冊書末所附略符表整合而成,凡《大正藏》校勘條目中闕略版本者以「闕略」二字註記。第二欄「CBETA略符」除包含《大正藏》所有略符表中的略符外,也把各冊校勘中提到而《大正藏》略符表闕略的版本增訂在內,並於「版本註.例」欄舉其實例,於「說明」欄兼載出現冊別。
大正藏 |
CBETA |
版本 註.例 |
說 明 | |
【三】 | 宋,元,明三本 | (The 'Three Editions' of the Sung, the Yuan and the Ming dynasties) | ||
【宋】 | 宋本 | 南宋思溪藏 (The 'Sung Edition' A. D. 1239) | These Dates are subject to re-examination. | |
【元】 | 元本 | 元大普寧寺藏 (The 'Yuan Edition' A. D. 1290) | ||
【明】 | 明本 | 明嘉興藏 (The 'Ming Edition' A. D. 1601) | ||
【麗】 | 麗本 | 高麗海印寺本 (The 'Kao-Li Edition' A. D. 1151) | ||
【麗乙】 | 麗本別刷 | (Another print of the Kao-Li Edition) | ||
【聖】 | 正倉院聖語藏本(天平寫經) | (The Tempyō Mss. [A. D. 729-] and the Chinese Mss. of the Sui [A. D. 581-617] and Tang [A. D. 618-822] dynasties, belonging to the Imperial Treasure House Shōsō-in at Nara, specially called Shōgo-zō) | ||
【聖乙】 | 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 | (Another copy of the same) | ||
【宮】 | 宮內省圖書寮本(舊宋本) | (The Old Sung Edition [A. D. 1104-1148] belonging to the Library of the Imperial Household) | ||
【德】 | 大德寺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Daitoku-ji') | ||
【万】 | 萬德寺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Mantoku-ji') | ||
【石】 | 石山寺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Ishiyama-dera') | ||
【知】 | 知恩院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Chion-in') | ||
【醍】 | 醍醐寺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Daigo-ji') | ||
【和】 | 仁和寺藏本 | (Ninnaji Mss. by Kōūkai and others. C. 800. A. D.) | ||
【東】 | 東大寺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Tōdai-ji') | ||
【中】 | 中村不折氏藏本 | (Mr. Nakamura's Mss. from Tun-huang) | ||
【久】 | 久原文庫本 | (The Tempyō Mss. belonging to the Kuhara Library) | ||
【森】 | 森田清太郎氏藏本 | (The Tempyō Mss. owned by Mr. Seitaro Morita) | ||
【敦】 | 敦煌本 | 敦煌出土藏經 (Stein Mss. from Tun-huang) | ||
【敦乙】 | ||||
【敦丙】 | ||||
【福】 | 西福寺本 | (The Tempyō Mss. of the monastery 'Saifuku-ji') | ||
【福乙】 | ||||
【博】 | 東京帝室博物館本 | (The Chinese Mss. of the Tang dynasty belonging to the Imperial Museum of Tokyo) | ||
【縮】 | 縮刷本 | 縮刷大藏經 Tokyo edition (small typed) | ||
【金】 | 金剛藏本 | (The Mss. preserved in the Kongō-zō Library, Tōji, Kyoto) | ||
【高】 | 高野版本 | (The Edition of Kooya-san, C. 1250 A. D.) | ||
闕略 | 【南藏】 | 例:T03p0110 [9] 明註曰夫南藏作王 | 出現冊別:T03、T09、T11、T12、T15、T16、T17、T25、T26、T27、T28、T32、T50、T51、T52、T53、T54、T55 | |
闕略 | 【北藏】 | 例:T09p0500 [1] 明註曰人北藏作及 | 出現冊別:T09、T10、T11、T16、T17、T25、T28、T30、T32、T52、T53 | |
闕略 | 【獅谷】 | 例:T11p0926 [1] 栗獅谷本作粟 | 出現冊別:T11 | |
闕略 | 【流布本】 | 例:T12p0265 [5] 果=異【三】,流布本亦同 | 出現冊別:T12、T29、T31 | |
闕略 | 【大曆】 | 例:T16p0726 [1] 明註曰三毘陀大曆新譯作四吠陀 | 出現冊別:T16 | |
闕略 | 【日光】 | 例:T33p0854 [7] 經文廣解四字日光本作夾註 | 出現冊別:T33 | |
闕略 | 【明異】 | 例:T02p0353 [6] 敏=敦【明異】 | 出現冊別:T02、T05、T06、T13、T14、T15 | |
闕略 | 【內】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32、T48、T51 | |
闕略 | 【別】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13 | |
闕略 | 【南】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03 | |
闕略 | 【宮乙】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14 | |
闕略 | 【敦方】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09 | |
闕略 | 【敦內】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09 | |
闕略 | 【聖丙】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25、T26 | |
闕略 | 【西】 | 參考「版本略考」 | 出現冊別:T16、T24 | |
闕略 | 【原イ】 | 例:T40p0721, [45] 合=念ぃ【甲】,=含ィ【甲】 | 校勘條目中的日文略符ィ,就是某對校本,CBETA校勘版以【某本ィ】表示;日文略符ぃ是另一對校本,CBETA校勘版以【某本ぃ】表示。 | |
【原ぃ】 |
其他大藏經亦比照大正藏格式處理,若是 CBETA 自行查詢的資料,會加上 -CB 以資識別。例如【麗】表示為原書校勘的記錄,【麗-CB】表示是 CBETA 自行查閱高麗藏的記錄。
校勘中略符為【CB】者,表示 CBETA 版本選擇的預設呈現文字。
CBETA按:
森田清太郎氏藏本,說明中原作「森田清太郎氏藏本 (The Tempyoo Ms. owned by Mr. Seitaro Morita) 」,依上下例判 Ms.當為 Mss.字母脫略,說明中逕改 Ms.作 Mss.。
《大正藏》中,凡校勘條目有 * (星號) 者,表示以下本文所附星號的校勘內容與本條校勘內容相同,所以僅以星號標示。
關於《大正藏》星號校勘條目的意義,引《大正藏》書後「校異略符」中的說明如下:
下同 (以下之ニ同ジ, 上ニ同ジ 'So below,' 'So above,' 'et passim') 例: 本文 (text) 世尊正[1]遊知 註 (Note) 遊三本俱作遍下同トスベキヲ [1]遊=遍【三】* |
以下為 CBETA 閱藏程式 CBReader 的「呈現」和「引用複製」功能的說明:
例:
《長阿含經》:「謂四[9]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復有四法。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CBETA, T01, no.1, p. 51, a22-24)
上面 [9] 的校勘為:
[9]扼=枙【宋】【元】【明】【聖】*
CBReader 下方校勘條目欄分別為:
[0051009] 扼=枙【宋】【元】【明】【聖】* [* 1 2 3 4 5 6 7 8 9]
p. 51, [9-1] 扼=枙【宋】【元】【明】【聖】*
上面的 [9-1] ,就是表示這是共 9 個校勘之中的第 1 個 * 的內容。詳情如下圖:
有 [*] (星號) 的校勘在右下校勘條目欄裡可以呈現出全部 [*] 的連結,並快速找到其他星號,以及原來所屬的校勘條目項目。
如果選擇上面那一段文後,點選 功能,選擇校勘條目(連同 * )一起複製,複製的結果如下:
《長阿含經》「謂四[9]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復有四法。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CBETA, T01, no. 1, p. 51, a22-24)
[9]扼=枙【宋】【元】【明】【聖】*
[*9-1]扼=枙【宋】【元】【明】【聖】*
[*9-2]扼=枙【宋】【元】【明】【聖】*
[*9-3]扼=枙【宋】【元】【明】【聖】*
[*9-4]扼=枙【宋】【元】【明】【聖】*
[*9-5]扼=枙【宋】【元】【明】【聖】*
[*9-6]扼=枙【宋】【元】【明】【聖】*
[*9-7]扼=枙【宋】【元】【明】【聖】*
[*9-8]扼=枙【宋】【元】【明】【聖】*
[*9-9]扼=枙【宋】【元】【明】【聖】*
本表依《大正藏》書末略符表而作。略符表雖僅舉甲、乙、丙為例說明,惟其餘當可依此類推,如書中實例及以丁、戊、己。丁、戊、己三例,於「說明」欄中兼載出現冊別。
大正藏 |
CBETA 略符 |
說 明 |
【原】 | (The MS. or book on which the printed text is based.) | |
【甲】 | (The first text collated.) | |
【乙】 | (The second text collated.) | |
【丙】 | (The third text collated.) | |
闕略 | 【丁】 | T18、T20、T21、T43、T47、T51、T85 |
闕略 | 【戊】 | T43、T47、T51 |
闕略 | 【己】 | T43、T47、T51 |
イ |
例: 【校異-原】 【校異-甲】 |
底本又ハ對校本註記ノ校異 (A varius reading given in a note of the original text or the text collated.) CBETA按:「底本」或某一「校對本」有註記說在其他本有不同字 (校異) 例: (a) 底本註記ニ止一本作正トアルヲ 止=正イ【原】 (i.e. In the original text (MS. or book) it is noted that a text reads 正 for 止) (b) 對校本 a 註記ニ止一本無トアルヲ 〔止〕イ-【甲】 (i.e. In the first text collated it is noted that 止 is wanting in a text) |
カ |
例: 【考偽-原】 【考偽-乙】 |
底本又ハ對校本註記ノ考偽 (A correction given in a note of the original text or the text collated.) CBETA按:「底本」或某一「校對本」的註記中所作的勘誤 (考偽) 例: (a) 底本註記ニ捐疑損歟トアルヲ 捐=損カ【原】 (i.e. In the original text (MS. or book) it is noted that 捐 may be a mistake for 損) (b) 對校本註記ニ如下疑有是字歟トアルヲ 如+(是)カ【乙】 (i.e. In the second text collated it is noted that 是 is to be read under 如) |
? |
【考偽-大】 | 本藏校合者ノ考偽 朋=明? (i. e. An editiorial note: -明 to be read for 朋?) |
A. | 增支部 | Aṅguttara-nikaaya (Morris-Hardy ed. P. T. S.) |
Ud. | 小部、自說經 | Udāna (Steintha ed. P. T. S.) |
It. | 小部、如是語 | Itivuttaka (Windisoh ed. P. T. S.) |
Kh. | 小部、小誦 | Khuddaka-Pāṭha (Chil ers ed.) |
Jaa. | 小部、本生經 | Jātaka (Fausböll ed.) |
Th. 1. | 小部、長老偈 | Thera-gāthā (Olde berg ed. P. T. S.) |
Th. 2. | 小部、長老尼偈 | Therī-gāthā (Pischel ed. P. T. S.) |
D. | 長部 | Dīgha-nikāya. (Rhys Davids-Carpenter ed. P. T. S.) |
Dh. | 小部、法句 | Dhamma-Pada (Fausböll ed.) |
Nd. | 小部、義譯 | Niddesa (Stede ed. P. T. S.) |
Pv. | 小部、餓鬼事 | Peta-vatthu (Minayeff ed. P. T. S.) |
Bv. | 小部、佛種姓 | Buddha-vaṃsa (Morris ed. P. T. S.) |
M. | 中部 | Majjhima-nikāya (Trenekner-Chalmers ed. P. T. S.) |
Vin. | 律藏 | Vinaya-piṭaka (Oldenberg ed.) |
Vv. | 小部、天宮事 | Vimāna-vatthu (Gooneratne ed. P. T. S.) |
S. | 相應部 | Samyutta-nikāya (Feer ed. P. T. S.) |
Sn. | 小部、經集 | Sutta-nipāta (Andersen-Smith ed. P. T. S.) |
Sumv. | 長部注 | Sumaṅgala-vilāsirnī (Carpenter, J. P. T. S. 1885) |
Samp. | 善見律毗婆沙 | Samanta-pāsādikā (Takakusu-Nagai ed. P. T. S.) |
~ | Pāli equivalent. |
以下八個版本略符並未記錄於《大正藏》書後版本略符表,但出現在《大正藏》校勘條目中,且明顯有疑義;CBETA 在查證後,逐一說明如下。
出處:T51, No. 2092《洛陽伽藍記》
說明:
此版本略符【內】不知所從出,內字疑為丙字形誤。闕疑。
出處:T48, No. 2003《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說明:
此版本略符【內】疑為日本「內閣文庫」略符;經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檢索,著錄收藏《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一書,索書號:310-0060;或疑為「丙」。
出處:T13, No. 397《大方等大集經》
說明:
《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於頁251,No. 397《大方等大集經》下,對校本中列麗別本和聖別本。
這一個略符【別】,不知道所指是麗別本還是聖別本,或者兩者兼是。若是麗別本或聖別本,於略符應作【麗乙】或【聖乙】,沒有【麗別】或【聖別】或【別】的體例。本例全出現在 T13n0397《大方等大集經》,而於本經下除略符【別】二例外,【麗乙】、【聖乙】具有。
檢索和「〔河〕-【別】」這一條相關的校勘條目,即版本中缺「河」字的有四筆,分別出現在【三】、【宮】、【知】、【麗乙】、【別】諸版本,所可注意的是頁199這一筆--「17 〔河〕-【麗乙】」;和「〔如〕-【別】」這一條相關的校勘條目,即版本中缺「如」字的有九筆,分別出現在【三】、【宮】、【聖】、【別】諸版本,所可注意的是頁185這一筆--「 02 〔如〕-【聖】」。缺「河」字和缺「如」字的版本,於【聖】、【聖乙】或【麗】、【麗乙】的版本,沒有互相雜廁的現象。也就是缺「河」字的版本,沒有【聖】或【聖乙】的版本;缺「如」字的版本,沒有【麗】或【麗乙】的版本。
所以合理的推論是:T13n0397《大方等大集經》略符【別】二例,頁185「14 〔河〕-【別】」這一例,【別】可能指【麗乙】或【麗別】;頁192「19 〔如〕-【別】」這一例,【別】可能指【聖乙】或【聖別】(但【麗別】、【聖別】不合略符體例)。
出處:T03, No. 174《佛說菩薩睒子經》
說明:
《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於頁192,No. 174《佛說菩薩睒子經》下沒有對校本【南】本的著錄;但《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二冊〈大明三藏聖教南藏目錄〉下著錄有二本《睒子經》,即標號211的《菩薩睒子經》(頁334)和標號213的《佛說睒子經》(頁334),因此懷疑此【南】本就是《大明三藏聖教南藏》--《明南藏》的略符。
出處:T14, No. 440《佛名經》
說明:
依據《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頁259所載,「No. 440佛說佛名經」的對校本有「宮本」和「宮別本」,「宮本」的略符作【宮】;依照《大正藏》略符使用的慣例,略符【宮乙】當是〈勘同目錄〉中於本經下所載的「宮別本」。
出處:T09, No. 262《妙法蓮華經》
說明:
【敦方】略符,不知所從出。於校勘中既沒有註明,而版本略符於燉煌本又僅條列【敦】、【敦乙】、【敦丙】三項。
查《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燉煌本古逸經論章疏(并)古寫經目錄〉下,於「一、大英博物館并佛蘭西國民圖書館等所藏燉煌本古逸經論章疏目錄[01]」(頁1055)的注[01]下所註明的版本略符「英、佛、京、大、谷、龍、中、山、西、三、田、江、村、未」,也沒有【敦方】的相關資料可供參酌判斷。所以凡【敦方】所在校勘條目,並存【敦方】版本略符而版本資訊闕疑,以待方家。
出處:T09, No. 262《妙法蓮華經》
說明:
《昭和法寶總目錄》中沒有所謂的【敦內】說明。但經查原版圖檔,應是【敦丙】而不是【敦內】。因為從丙字和內字書法的構造來看,丙字中人字出頭直上,內字中入字出頭左斜。檢驗數頁【敦內】的原版圖檔看,莫不出頭直上的筆順。書後內頁略符有【敦丙】,而從書法筆順來看,書中應是丙字,不是內字。故CBTEA將【敦內】直接改成【敦丙】。
出處:T25, No. 1509《大智度論》
說明:
《大智度論》對校本,《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中,「No. 1509大智度論」下,於聖本下臚列三種,即聖語藏隋經、唐經、天平勝寶經(日本天平年間的寫經,總稱天平寫經)。
在《大正藏》的略符表中就只有【聖】、【聖乙】這二個略符。已知「正倉院聖語藏本」即天平寫經,略符作【聖】--〈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中的天平勝寶經,也屬於天平寫經。而略符作【聖乙】者,略符表註明為「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從〈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中「正倉院聖語藏本」有隋經、唐經、天平勝寶經等推測,「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或即為「正倉院聖語藏本」隋經或唐經。
以《大正藏》略符在校勘條目中出現的次序,乃有規則性地由年代的前後次序排列這一點來看,則略符作【聖乙】的「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或即為隋經(從〈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頁410,「No. 1522《十地經論》(中略)[04]〔原〕麗本〔校〕宋本、元本、明本、宮本、(1)聖本(2)知恩院本(中略)[07](1)聖語藏隋經第三號.卷第一、卷第八甲、卷第八乙、第四號.卷第一、卷七、第九、計六卷、隋時代寫 天平經第二號.卷第一、天平初寫(2)知恩院藏本卷第三唐支[日*午]寫」這一筆,差可推定【聖乙】即指聖語藏隋經);那麼「正倉院聖語藏本」的另一別寫本應該是唐經,也就是略符的【聖丙】。以上略述 T25n1509《大智度論》略符【聖丙】,至於然否?有以待將來方家針砭。
出處:T26, No. 1522《十地經論》
說明:
《昭和法寶總目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頁410,「No. 1522《十地經論》」下列出二聖本,即聖語藏天平寫經和隋經,也就是略符表中的【聖】和【聖乙】(參詳T25n1509--【聖丙】CBETA按例)。
檢索〈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十地經論」,出現在「第一類寫經之部」,頁946(隋經)、頁948(天平經)和頁962(名寫。較之〈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頁476,「No.1851大乘義章(中略)[04]〔原〕(1)大谷大學本〔校〕(2)聖本、(3)村上本(中略)[07](1)延寶二年刊(2)聖語藏名寫經第五號卷第九、第十三、第十四、仁平四年寫(3)村上專精藏延寶二年刊」,校勘條目僅略符【聖】這一項,推定「名寫」也屬於「天平寫經」類),也僅得【聖】和【聖乙】,而和推作【聖丙】的「唐經」無涉。〈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第一類寫經之部」「唐經」下也沒有和《十地經》相關的經目。但是〈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卷下,「第二類(雜經)寫經之部」,頁970,有編號102的「十地論五卷」和編號103的「十地經八卷」,以及相關經論多部。上編號102、103,在編號99的「大唐內典錄十二卷」和編號126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二十卷」之間,或可據此推論編號102、103也屬於〈正倉院御物聖語藏一切經目錄〉所謂「唐經」的範疇,而這也就是T26n1522《十地經論》中略符【聖丙】的所由出。然否?有以待將來方家針砭。
出處:T24, No. 1496《佛說正恭敬經》
說明:
書末版本略符無【西】,經查《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於頁405下,載「〔校〕宋本、元本、明本、宮本、西福寺本」等對校本,故此版本略符【西】應該就是版本略符【福】。
CBETA 校勘版會針對原部分校勘條目類型予以修訂,以下依《大正藏》說明,略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