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三律儀會用字問題

三律儀會第一之一:

於是中想若不可得,彼中想者亦不可得,是名我想無真實句,此即增語。謂我想?若復有能圓滿薩埵則圓滿菩提。何謂菩提?所謂圓滿猶如於幻。云何如幻?謂說大我想者、大命想者,若復以想依止想者,則由非想依止非想。

此處「所謂」依前後文應為「何謂」。

三律儀會第一之二:

迦葉!我今普觀,乃至不見一人不親近我,於當來世五十年中,聞是經典不生誹謗,則能受持讀誦之者,無有是處。若於此時得見我身,及以奉事供養之者,彼於來世五十年中,當得讀誦受持是經。

此處「五十年」雖未有其它藏經對勘記錄,但似應為「五百年」。「五十年」在佛經中不是一個常見的時間,此處應該有「五百年后正法滅」之意。同一章節後文「五十歲正法滅時,當有比丘性懷貪著,猛利貪欲映蔽其心」,有明藏對勘記錄為「五百」。

讀者您好!感謝提供修訂建議,謹覆如下。

(一)「所」,原書圖檔同電子檔作「所」。對校宮本、麗本、麗乙、思溪乙、普寧本、嘉興乙,均作「所」(詳下表格)。

據文段,本句無論作「所謂我想?」或「何謂我想?」,其解釋都是:「若復有能圓滿薩埵則圓滿菩提」,文意似乎不通。若改句讀為:「是名我想無真實句,此即增語,所謂我想。」意指:「我想」無真實義,唯是假名──「增語」而已。即順文意。CBETA 修訂本題句讀。

修訂後

T11n0310_p0004c08:想無真實句,此即增語,所謂我想。若復有能

(二)兩處「十」,原書圖檔同電子檔作「十」。對校宮本、麗本、麗乙、思溪乙、普寧本、嘉興乙,均作「十」(詳下表格)。由於其他經論中,有類似的譯筆與釋論(謹臚列於下),故本題不擬修訂。

  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於未來世後五十歲正法滅時,有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修福及有智慧。」(CBETA 2024.R3, T08, no. 236b, p. 757c19-21)
  2. 《金剛般若論會釋》卷1:「又云,「於未來世後五十歲」,[36]以一當十,五[37]百即五十,亦不相違,算家有此差別門故。」(CBETA 2024.R3, T40, no. 1816, p. 736b18-20)[36] 以【大】,次【甲】 [37] 百【大】,百歲【甲】 
  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1:「「後五十歲」者,人壽百齡,開為二分:初分五十[8]教力增強,後漸衰減。佛涅槃已名未來世,此中正法將滅之時教力漸微,是故說為後五十歲。」(CBETA 2024.R3, T25, no. 1515, p. 888b20-23)[8] 教【大】,界【宮】 
  4. 《辨非集》卷1:「唐奘本云。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魏本。於未來世末世法欲滅時。隋本亦同。真諦本云。於未來世後五十歲正法滅時。什本云後五百歲。新羅曉法師疏云。所以諸本有不同者。未必譯者有誤錯耳。真諦本云五十歲者。謂其人壽五十歲時。」(CBETA 2024.R3, X58, no. 1019, p. 588b2-7 // R103, p. 900b2-7 // Z 2:8, p. 450d2-7)

CBETA 林聖詠

感謝解答。第一處修改標點甚爲合理。至於第二處的「五十」,那個版本的《金剛經》裏的「五十歲」,應該也是寫錯了。按梵本,此句對應為

api tu (然而) khalu punaḥ(復次) subhūte (須菩提)bhaviṣyanty(有) anāgate 'dhvani (當來世) bodhisattvā
mahāsattvāḥ (菩薩摩訶薩) paścime kāle(後時) paścime samaye(後分) paścimāyāṃ(後) pañca-śatyāṃ(五百歲)
saddharma-vipralope(正法滅時) vartamāne(轉) guṇavantaḥ(具德) śīlavantaḥ(具戒) prajñāvantaś(具慧) ca
bhaviṣyanti(有)

讀者您好,

覆函敬悉,亦請參考如下所引譯文差別。

1.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卷1026 樂普賢品〉:「若於最後餘殘末俗五濁之世,餘五歲中,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受是經典宣示同學,持書慕求為他人說,最後末俗餘五歲,若能受是《正法華經》,心存解義精進不廢」(CBETA 2024.R3, T09, no. 263, p. 133a22-26)

2.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728 普賢菩薩勸發品〉:「若後世後五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CBETA 2024.R3, T09, no. 262, p. 61b9-12)

綜合上來數則討論所引不同時間點的譯本差異,我們可以發現:較早期的漢譯本多作「五十歲」,後期譯本則多作「五百歲」。考量其具有版本學上的意義──除了譯文保留了早期譯筆的特色外,也因為我們並不能確定當時的翻譯原本文字為何、該時代的譯家是否有特殊的翻譯策略等。故我們會先將此題列入修訂參考。

非常感謝您提出討論,及提供參考資料!

CBETA 林聖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