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活動報導】「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圓滿落幕——重新認識漢傳佛教文獻的價值與未來

標籤:

由 CBETA 基金會、法鼓文理學院及西蓮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於 3 月 15 日(六)下午二時,在法鼓山德貴學苑圓滿落幕。本次講座以「漢傳佛教文獻的再認識:展望與期待」為題,吸引眾多學者與佛學愛好者的關注。

本場講座由 CBETA 顧問、AI 專家王昱鈞教授主持,他回顧了廖肇亨教授為大家帶來生動且具學術深度的精彩分享,並期待透過本次總結性探討,能進一步深化大眾對漢傳佛教文獻的理解,進一步探討電子佛典的未來發展方向。

廖肇亨教授首先感謝 CBETA 基金會董事長惠敏法師與執行長洪振洲教授的支持,讓他有機會分享多年來對佛教文獻的研究與省思。他指出,隨著資訊技術的進步,電子佛典已逐漸成為現代佛教研究與修學的重要工具。 CBETA 在國際間的影響力日增,近年來,許多國外專家學者對 CBETA 深感興趣,並計畫來台考察數位人文發展的訊息,有感於 CBETA 長年的付出與努力開花結果,他身為 CBETA 的諮詢委員也與有榮焉。

【古典新作】三十二應遍塵剎:觀世音菩薩聖誕文

標籤:

各位法友大家好,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九日,也是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日。祝福各位在菩薩的慈眼照看下,平安健康、心想事成!

【活動報導】「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第三講:東亞漢文佛典的互攝交融

標籤:

由 CBETA 基金會、法鼓文理學院及西蓮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第三場講座於 3 月 8 日(六)下午二時,在法鼓山德貴學苑開講。本次講題為「東亞漢文佛典的互攝交融」,聽眾隨廖肇亨教授將眼界擴大,深入探索漢文佛典在東亞傳播的歷史諸相。

本場演講首先由 CBETA 基金會執行長洪振洲教授致歡迎詞。洪執行長回顧從第一講至今的各個主題關鍵字:以「《嘉興藏》」為起點,經「清代佛教」,至本講的「東亞漢文佛典」。不難發現此中內容的漸次恢弘,層層轉進,實屬一系列難得的心靈饗宴,而這也反映在無論是現場及線上的參與上,都有好幾位聽眾「一路追隨」,共襄盛舉。

一起回顧「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第一講精彩片段

標籤:

讓我們一起回顧「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第一講精彩片段。

講題:從晚明印刷文化談嘉興藏

CBETA 官方 Instagram

【活動報導】「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第二講:清代佛教文化的再省思

標籤:

由 CBETA 基金會、法鼓文理學院及西蓮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於 2 月 22 日(六)下午二時在法鼓山德貴學苑迎來第二場講座。本次講題為「清代佛教文化的再省思」,廖肇亨教授接續上一講對晚明印刷文化及《嘉興藏》的深刻介紹,本講則帶著聽眾們將注意力探照燈稍行轉向,投向過去學界罕為關注的清代佛教。

講會伊始,先由 CBETA 基金會執行長洪振洲教授致歡迎詞。洪執行長提及第一講所述,紫柏真可改梵筴為經折裝,裨益藏經流通甚深一事。回首 CBETA 當年改以光碟方式流通佛典,亦出現不少反對聲音,到如今全球每日都有近一萬的網站造訪人次,足見傳播媒介選擇的高度重要性。另一方面,洪執行長則坦言,相較於明代的佛教文化,對於清代佛教則感到較為陌生。

 【活動報導】「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第一講:從晚明印刷文化談嘉興藏

標籤:

CBETA 基金會、法鼓文理學院及西蓮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於 2 月 15 日(六)下午二時在法鼓山德貴學苑正式揭幕。廖肇亨教授第一講的主題為「從晚明印刷文化談嘉興藏」,吸引約 90 名線上、線下聽眾共襄盛舉。

本場講座由 CBETA 基金會董事長惠敏法師主持,法師回顧 CBETA 自 2009 年起處理數位化《嘉興藏》選輯,由於《嘉興藏》為古代木刻版印刷,其異體字處理成為數位化的一大挑戰。法師鼓勵大眾在使用電子佛典的同時,也能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脈絡,將有助於更深入地認識佛教文獻。

廖肇亨教授則是從自身研究歷程談起,表示他早年關注晚明文學與佛教的關係,後來逐漸轉向佛教研究,而《嘉興藏》正是他接觸的第一部大藏經。他指出,漢傳佛教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相對弱勢,不僅受限於西方學術觀點及方法論,且研究資料主要依賴日本學界編纂的《大正藏》與《卍續藏》,導致華語圈的研究聲量更加微弱。

【影音】回顧「數位佛典的可能樣貌」講座精彩片段:從「奉 詔譯」到「奉 制譯」

標籤:

laugh一起來回顧「數位佛典的可能樣貌:從留日僧人的視角展望未來應用」演講精彩片段!

【活動報導】數位化與佛法的雙向啟發:留日僧有暋法師與 CBETA 洪振洲執行長的跨領域對談

標籤:

CBETA 於 1 月 22 日在法鼓山德貴大樓無盡講堂舉辦「數位佛典的可能樣貌:從留日僧人的視角展望未來應用」講座,邀請京都大學佛學博士候選人有暋法師與 CBETA 執行長洪振洲教授進行跨領域對話。本活動由 CBETA 基金會與法鼓文理學院圖書資訊館主辦,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協辦,吸引線上、線下共約 70 名聽眾參與。

有暋法師首先分享留學日本的經驗,涵蓋留學準備、研究主題選擇及學術資源運用,他並以實作方式展示日本學界常用的數位工具,如文獻檢索平台和佛典比對資料庫。他提到在京都大學的學習經歷,從嚴謹的指導教授到讀書會的共學,都為他奠定深厚的研究基礎。

法師特別提到在研究義淨譯《觀所緣論釋》時,因指導教授船山徹老師提示思考「奉 詔譯」與「奉 制譯」的差別,讓他體會到研究佛學義理之同時,跨領域探究文字背後歷史意涵之重要性。法師指出,研究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細節,不僅可深化對文本及歷史的理解,實際上也是一種修行和覺察。

【CBETA 系列講座】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

標籤:

明清佛教研究猶如一座蘊含豐富礦藏卻少有人跡的寶山,而廖肇亨教授則是將明清佛教相關論題推向佛學研究主流的代表性人物。

廖教授不僅具有深厚的學養及敏銳的洞察力,長期以來,更毫不藏私地提攜後進,為學人提供寶貴的指引。

在「從《嘉興藏》到電子佛典」系列講座中,廖教授將透過循序漸進的四場演講,全面梳理明清佛典形成的脈絡與豐富內涵,並揭示漢文佛典在東亞跨文化交流中所產生的交融互攝。

電子佛典的廣泛使用,對現代佛學研究造成不容小覷的影響。身為 CBETA 電子佛典資深讀者的廖教授,也將分享如何以嶄新的視角重新認識漢傳佛教文獻。

從近代到現代、從中國到東亞,在因緣交織的時空經緯中,廖教授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的講授,將引領我們一窺明清佛教的風華璀璨。

ページ

公告 を購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