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7n0839《占察善惡業報經》標點與討論

大德,《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有一處標點有疑問

原文

[0907a27] 「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建議改為

[0907a27] 「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討論:此處是講妄心與境界之間主次關係:雖然妄心與妄境互生,但有賓主——妄心為主,妄境為賓。“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因為妄心不了法界一相,因無明力而生妄境界,如果無明滅了,妄心不生,則依妄心而呈現的境界也會消滅。而不是因為境界自己不覺了自己(境界沒有覺了性),才產生境界。

cklr好:

感謝來函指正。依大德所言,「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沒有中間的逗號似乎更好。修訂後為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2:「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T17, no. 839, p. 907b3-5)
 

CBETA 張伯雍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卷下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 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淨,真如相故。


所以者何?
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
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法,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
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
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
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
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


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源主。
所以者何?
1.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
2.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
3.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
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
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
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
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
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
如是當知,內妄相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
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
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恒常熾然,未曾休息。
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
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
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恒為作依。
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種種形類。
1.以一切色像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當知,色像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像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
2.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闇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
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
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
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一.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
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
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
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
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燄,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止)觀心,及信毘婆舍那(觀)觀心。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
習信毘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二.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
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
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
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
所謂於奢摩他、毘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又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行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
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又復觀察己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
若能修學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
何以故?
1.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亦能學習聞十方諸佛名者。
2.名為學至心禮拜供養我者,亦能學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者。
3.名為學聞大乘深經者。
4.名為學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者。
5.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
6.名為學遠離邪見,於深正義中不墮謗者。
7.名為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
8.名為能除諸罪障者。
9.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
此人捨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復次,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
當知,如上一心繫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
1.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佛名字故。
2.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
3.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
4.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
所以者何?
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如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善男子,當知如上勤心修學無相禪者,不久能獲深大利益,漸次作佛。
深大利益者,所謂得入堅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堅修位,成就順忍故。入正真位,成就無生忍故。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來來種性故。成就順忍者,能解如來行故。成就無生忍者,得如來業故。
漸次作佛者,略說有四種。何等為四?
一者,信滿法故作佛。所謂依種性地,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故。
二者,解滿法故作佛。所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業無造無作,於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無所怖故。
三者,證滿法故作佛。所謂依淨心地,以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自然之業,無求想故。
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所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諸障,無明夢盡故。


復次當知,若修學世間有相禪者,有三種。何等為三:
一者,無方便信解力故,貪受諸禪三昧功德而生憍慢,為禪所縛,退求世間。
二者,無方便信解力故,依禪發起偏厭離行,怖怯生死,退墮二乘。
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謂依止一實境界,習近奢摩他、毘婆舍那二種觀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夢如幻等。雖獲世間諸禪功德而不堅著,不復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如是修學一切諸禪三昧法者,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具足攝取禪定之業,能令學者成就相應,不錯不謬。何等為十:
一者,攝念方便相。
二者,欲住境界相。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四者,善住境界,得堅固相。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轉求進趣相。
六者,漸得調順,稱心喜樂,除疑信解,自安慰相。
七者,剋獲勝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
八者,轉修增明,所習堅固,得勝功德,對治成就相。
九者,隨心有所念作,外現功業,如意相應,不錯不謬相。
十者,若更異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
是名十種次第相門,攝修禪定之業。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汝云何巧說深法,能令眾生得離怯弱。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當知初學發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於無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嘗以巧便宣顯實義,而安慰之,令離怯弱,是故號我為善安慰說者。
云何安慰?
1.所謂鈍根小心眾生,聞無上道最勝最妙,意雖貪樂,發心願向,而復思念,求無上道者,要須積功廣極,難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數長遠,於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獲,以是之故,心生怯弱。
我即為說真實之義,所謂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畢竟無我,無作無受,無自無他,無行無到,無有方所,亦無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為說十八空等,無有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定實之相而可得者。
又復為說,一切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乾闥婆城,如空谷響,如陽焰,如泡、如露、如燈、如目曀、如夢、如電、如雲。煩惱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滅。又煩惱生死,畢竟無體,求不可得,本來不生,實更無滅,自性寂靜,即是涅槃。
如此所說,能破一切諸見,損自身心執著想故,得離怯弱。

2.復有眾生,不解如來言說旨意故,而生怯弱。
當知,如來言說旨意者,所謂如來見彼一實境界故,究竟得離生老病死眾惡之法,證彼法身常恒清涼不變等無量功德聚。復能了了見一切眾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實微妙清淨功德,而為無明闇染之所覆障,長夜恒受生老病死無量眾苦。
如來於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使一切眾生離於眾苦,同獲法身第一義樂,而彼法身是無分別離念之法,唯有能滅虛妄識想不起念者,乃所應得。但一切眾生常樂分別,取著諸法,以顛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來為欲令彼離於分別執著想故,說一切世間法,畢竟體空無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間法,亦畢竟體空無所有,若廣說者,如十八空。
如是顯示,一切諸法,皆不離菩提體。菩提體者,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有無俱;非一、非異、非非一非非異、非一異俱,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以離一切相故。離一切相者,所謂不可依言說取,以菩提法中無有受言說者,及無能言說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無有能取可取,無自無他,離分別相故。若有分別想者,則為虛偽,不名相應。
如是等說,鈍根眾生不能解者,謂無上道如來法身,但唯空法,一向畢竟而無所有,其心怯弱,畏墮無所得中,或生斷滅想,作增減見,轉起誹謗,自輕輕他。
我即為說,如來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實體,具足無量清淨功業,從無始世來,自然圓滿,非修非作,乃至一切眾生身中,亦皆具足,不變不異,無增無減。
如是等說,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3.又復愚癡堅執眾生,聞如是等說,亦生怯弱。以取如來法身本來滿足,非修非作想故,起無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計自然,墮邪倒見。
我即為說,修行一切善法,增長滿足,生如來色身,得無量功德清淨果報。
如此等說,令離怯弱,是名安慰。

而我所說甚深之義,真實相應,無有諸過,以離相違說故。云何知離相違相?
所謂如來法身中,雖復無有言說境界,離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無一切相,不可依言說示,而據世諦幻化因緣假名法中,相待相對,則可方便顯示而說。以彼法身性,實無分別,離自相,離他相,無空無不空,乃至遠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為畢竟空無所有。以離心分別,想念則盡,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為有,是故空義決定真實,相應不謬。
復次,即彼空義中,以離分別妄想心念故,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實故,即為不空。所謂離識想故,無有一切虛偽之相,畢竟常恒,不變不異,以更無一相可壞可滅,離增減故。
又彼無分別實體之處,從無始世來,具無量功德自然之業,成就相應,不離不脫故,說為不空。
如是實體功德之聚,一切眾生雖復有之,但為無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見,不能剋獲功德利益,與無莫異,說名未有。以不知見彼法體故,所有功德利益之業,非彼眾生所能受用,不名屬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對治諸障,見彼法身,然後乃獲功德利益。是故說修一切善法,生如來色身。
善男子,如我所說甚深之義,決定真實,離相違過,當如是知。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說如此等殊勝方便深要法門時,有十萬億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住堅信位。復有九萬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一切大眾,各以天妙香華,供養於佛,及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
爾時,佛告諸大眾言:汝等各各應當受持此法門,隨所住處,廣令流布。所以者何?如此法門,甚為難值,能大利益。若人得聞彼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號,及信其所說者,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疾至無上道。
於是大眾皆同發言:我當受持,流布世間,不敢令忘。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六根聚修多羅中,名何法門?此法真要,我當受持,令末世中,普皆得聞。
佛告堅淨信菩薩:
1.此法門名為占察善惡業報。
2.亦名消除諸障,增長淨信。
3.亦名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顯出甚深究竟實義。
4.亦名善安慰說,令離怯弱,速入堅信決定法門。
依如是名義,汝當受持。
佛說此法門名已,一切大會,悉皆歡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