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ETA cloud 讀經筆記

CBETA在漸漸完成文字檔後,發展一個雲端讀經系統,如果能做到很穩定、易用,可能會是CBETA的未來。

我覺得在CBETA的各使用族群來說,CBETA進一步的增進,不管是在經文的質上、還是讀經的界面功能上,可能只有真正有持續讀經的人會覺得有用。這些人數目可能很少,但也是真正會覺得CBETA的進一步發展有用的人。對於其它大多人,CBETA和網上金庸小說(或哈利波特)的文字檔,在定位上或許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死文字,不須要再進步了,也自然沒有很高的動機想要支持CBETA。

來分析一下CBETA的各使用族群:

1. 偶爾借用佛經文句的人或打筆戰的人:沒有讀經習慣,只是偶爾附庸風雅借用佛經文句的人,或是用佛經文句打筆戰的人,只須要搜尋功能,經文的質、量都沒差。

2. 湊論文的人:只須要搜尋功能,經文的品質高低沒差,只要是照著大正藏文字即可湊論文,CBETA在品質上的增進對此使用族群幾乎沒差,此族群只會勉強對增加的古文「量」有感覺。(順道一提,斷章取義的論文越來越多了,唉…)

3. 誦經迴向的人:一般會誦來迴向的經就是固定那幾部,那幾部早就電子化了,CBETA不管在質上或量上的增進都沒差,但對於界面上的增進會有較大的反應。

4. 讀經以聞思修的人:真正有日常讀經的人,才會對CBETA的質、量、使用界面,都會重視,CBETA的增進才有意義。這種人會是最少的,但若CBETA要永續發展,反而是要注意此使用族群。

真正有日常讀經的人,會須要CBETA什麼樣的界面?

目前人們已越來越習慣在電子媒體上讀書,甚至讀經,而在電子媒體上讀經,字體還可以調整大小,可以遠比讀大正藏密密麻麻的小字來得舒服。但是縱使很熟悉讀電子書的人,可能大多還是喜歡讀紙本經,很少會以CBETA作為主要的日常讀經界面。為什麼?

目前通用的CBETA界面,沒辦法記錄讀經註解、心得或筆記,不像紙本的書可以記下筆記,經典讀過去才不是小和尚唸經,下次再讀時才能很快的提起記憶。但通用的CBETA界面比較類似搜尋及索引的界面,而沒有使用者記筆記的功能,因此自然很難成為日常讀經的慣用界面。像台大獅子吼站的讀經班,十幾年了,都是以CBETA經文為準,但是摘句得另外在獅子吼站版面,心得也另外建立wiki記錄,也就是說CBETA難以作為讀經的主要界面。

若CBETA界面未來整合入讀經註解、心得或筆記的功能,並且送上雲端統一保存確保絕不遺失,加上翻新設計的使用者界面,這樣就能將CBETA從一個「資料庫」甚至被認為是死文字的定位,往前推成為讀經的主要界面。有這「雲端讀經」的角色,CBETA的長久續存或許能取得更多人的認同及實質行動支持。舉例而言,有誰認為網上的金庸小說或哈利波特文字檔未來會須要維護的?幾乎沒有。但若是一個長久會用的、訂閱的服務,像是目前iPhone 或 Andriod 的 app,像 dropbox 之類,很多人會付貴森森的月費,每個月交錢使用。在定位上,被一般使用者拿去跟死文字檔去比,跟拿去跟雲端服務去比,後者的價值感當然高許多,使用者在實際以行動支持時也可能以較高的基準來看。

從這點來看,雲端讀經如果能好好的發展,甚至穩定之後成為CBETA的主要界面,或許會是CBETA永續經營的主角之一呢?加油!

討論區:

在下覺得,CBETA的主要用途還是研究作用大於信仰作用。研究不限於研究院的學者,普通佛教弟子也有分偏重研究(即廣泛讀經型)或信仰型(念佛或反複誦幾部經型)。電子書籍的質感始終要比紙本書差一些。即使如E-ink電子墨水可以基本從光學上還原字體,但卻無法彌補從書架取書,到翻開書頁的感覺。運行一個1GB的CBETA軟體,和搬出一本大部頭的《華嚴經》全本,在心理上是不一樣的。所以即使下一版本的CBETA可以與evernote或其他筆記軟體互通雲端,也仍然無法與紙本抗衡。即使是對真正在研究院裡的博士、教授來說,他們使用紙本書籍的時間也多於電子軟體的時間,原因是軟體始終受限於顯示屏,而翻書的話,只要辦公桌夠大,就可以十幾本資料和筆記同時對照。電腦的長處只是運算速度,所以只有當檢索資料的時候比較佔優勢。

話說,等CBETA新標作業完成,如果能出版橫排帶標點的印刷本的話,不管多貴我都會買一套。

gaoyuefeng大德您好,

您說得在現在的台灣來說也沒錯。另一方面,CBETA放眼看的不只是現在的台灣,還有世界的用戶,以及未來的使用者。就這方面,可參考:

http://cbeta.org/node/1208

「亞馬遜、電子佛典、譯經」一文。